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一路回家】虹橋機場:歸鄉旅途 讓思念先到家

2017年01月26日 18:33:44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年越來越近,遠行的遊子們歸家的心也更急切。新春走基層系列節目《一路回家》今天帶您走進上海虹橋機場,看看遠方歸來的人們有著怎樣的思念和牽掛。

  在上海虹橋機場,每一天,超過10萬人在這裡起起落落。忙忙碌碌一整年,家,曾經遠在他鄉,現在,卻近在咫尺。

  記者:去重慶您一個人嗎?

  張世俊 上海人:一個人。八寶飯還有圓糕都是我們這邊的,那邊又麻又辣吃不慣。

  記者:帶給誰吃?

  張世俊:我老婆在那邊。

  説起家中的妻子,張世俊的話匣子關不住。他是再婚,前妻得癌症去世後,他又重新尋找到了另一半。

  張世俊:她跟我也12年了,這個女人還可以,就是有點辣、説話有點辣。人心蠻好的,她關心我比我關心她多。

  這是一對新婚的夫妻,曾經的大學同窗。丈夫馬上要去美國讀書,臨別前兩個家庭湊在一塊,年就算過了。

  記者:你父母對他滿意嗎?

  趙馨 公司法務:挺滿意的,覺得他挺老實的,可能不會欺負我吧。

  記者:那你看中他是看中什麼了?

  趙馨:因為我學文科的,我對於理科特別好的男生有一種天然的崇拜感,有人跟我説他特別厲害,數學特別好,我就覺得他自帶光芒。

  許剛:我父親一直在整理兩大家族的家譜。

  家人的名字,被80歲的許汝鐘一筆一筆親手寫下。每一次回家,都是對家族歷史的又一次打撈。當初,祖輩們從福建跨海到海南打拼,與人為善的家訓就這樣在異鄉落地生根。

  許剛的母親 鄭穗秀 82歲:我母親的爺爺,鄭紹材是縣長。民國八年,我母親的爺爺對貧苦農民都是非常好,一代一代傳下來他們總歸知道的啊。所以到現在為止村裏上對我們都是很尊重的,包括我弟弟現在也是這樣,從來不跟人家去計較什麼東西的。

  記者:為什麼一定是要把家譜給修出來?

  許汝鐘:大家庭不要忘記,要團結在一道。

  港商王俊明的家族在印尼、馬來西亞都經營著酒店,但他一年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內地。

  王俊明 69歲:現在接待的是中國遊客為主了,以前我們不收人民幣現在都要收人民幣。我們賺到錢我們也是回來這邊買,床單枕頭全部是在上海一帶跟江蘇常州,如果是電子産品那就在深圳,賺中國人錢又把那錢帶回來。

  幾小時後的家庭聚會,他就要見到從美國回來的孫子了。

  王俊明:他一見到我們,我們就用中國的習慣影響他。

  記者:什麼習慣來影響他?

  王俊明:吃的東西,他沒吃過中國的好東西對不對?帶他去吃。我的孫子學英文不學中文,我們就不高興了。

  記者:為什麼一定要學中文?

  王俊明:你是中國人,你皮膚走到哪去永遠沒辦法改變,對不對?

  從出發到到達,短短5分鐘就走到了。但思念的距離,卻似乎隔了好遠。

  記者:今天是等誰啊?

  韓亦琦 上海人:我等孫女。

  記者:從哪兒回來?

  韓亦琦:她從香港過來,她是在德國長大的,在德國生的。

  兩年沒見孫女,韓老先生拄著拐杖,一個人早早地來到機場。很快,韓老先生看見了孫女的身影。

  韓亦琦的孫女 韓金婷:我很久沒有看到他們了,所以要看一下他們,其實我想把我的男朋友給他們看,但是我們簽證沒弄好。

  韓亦琦:她出生的時候是我們老夫妻倆去接生的,這麼大的歲數了,就看她一點點長大所乙太有感情了。我準備帶她到廟裏面看看,因為我到外面去的時候旅遊都是教堂,可是孩子們對中國的歷史社會情況知識很少,所以我儘量給孩子灌輸一點咱們傳統,不管她接受不接受,反正是有點印象,中國人要知道一些吧。

  一路回家,只為重拾那熟悉的記憶——熟悉的人,熟悉的聲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風景。即便再遠再難,也要漂洋過海,翻山越嶺,朝著家的方向,出發!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