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談】習近平達沃斯之行:小城鎮 大舞臺

2017年01月16日 13:24: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賈秀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習近平主席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並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此係中國與達沃斯論壇結緣以來,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達沃斯,鎮雖小,舞臺大。成立47年來,世界經濟論壇已成為世界政商界探討全球經濟問題的“非官方最高級論壇”。習近平日前在瑞士媒體發文指出,每逢新年伊始,來自世界不同地區、國家、領域的各界人士在此聚會,交流觀點,碰撞思想,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成為各方集思廣益、對話合作的重要平臺。此次年會將有來自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政界、商界、學術界和媒體的代表參加,其中包括7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1000家左右企業的領導人。

  年會年年有,今年又不同。最大的不同在於這個“大舞臺”的背景發生了巨變和劇變。用習近平在上文中的話説就是,人們普遍對世界經濟發展前景感到焦慮,反經濟全球化思潮、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主張對現行發展道路、分配製度、治理模式進行反思和變革的聲音增多,世界經濟走向成為各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歐洲深陷亂局,很有些自顧不暇;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祭出“美國利益優先”的招牌,正忙於給美國塗抹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新興市場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都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苦尋穩定、增長之道。

  此時此刻,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指出,“面對當今世界的難題以及人們的疑慮,需要領導者展現勇氣、決斷、行動力,未來一年將是對全球社會所有利益相關方的重要考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靈活和負責任的領導以應對集體挑戰,必須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去關注全球社會利益,重建人們對彼此間的信任”。施瓦布表示,“當今世界正進入多極化轉型時期,達沃斯期待傾聽習近平主席詮釋如何在國際事務中施展其有責任的領導力。”法新社報道稱,在全球民粹主義和不確定性上升之際,習近平出席達沃斯論壇年會將吸引世界目光。美、英媒體評論稱,期盼中國在達沃斯成為“全球治理的守衛者”和“開放貿易體系的火炬手”。

  此時此刻,中國有意願、也有信心回應世界的期待。習近平達沃斯之行,正是帶著自信走進這個“大舞臺”的中央。這種信心來自於紮實提高的綜合國力和銳意進取的開放胸懷,來自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倡議,展示自信、開放、包容、合作的中國形象。從理念到行動,中國為紛亂而時有迷茫的世界指明道路、注入信心。中國提出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觀,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和治理機制改革,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路、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中國理念反映到許多雙邊和多邊外交文件中,中國行動受到國際輿論積極好評。

  此時此刻,中國將抓住機遇、順勢而為,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習近平主席將利用達沃斯論壇這個“大舞臺”,分析和挖掘世界經濟增長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尋找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方向和路徑,提振國際社會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信心。習近平曾明確指出,“搞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困難停下腳步,要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注重同各自發展實踐相結合,注重解決公平公正問題”。這樣的資訊在當下彌足珍貴。與此同時,中方也深知,推動和改善全球化進程和全球治理改革伴隨著新挑戰,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方面,應對“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區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問題,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畢竟涉及國際體系、規則的變化,事關各國既有利益的調整,必然會遭遇錯綜複雜的國際分歧、矛盾,實際上是一種交織著實際利益和地緣政治的博弈。此外,中國國內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面對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堆積如山,十分艱巨。在此情況下,中國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願意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滄海橫流,方顯大國擔當。習近平曾指出,“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質疑者有之,徘徊者有之。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生産力發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在全球化的今天,誰能阻擋這一大趨勢?誰能回避這一大趨勢?誰又能在這一大趨勢中獨善其身?要合作而不要對抗,要雙贏、多贏、共贏而不要單贏,要尋求最大公約數、擴大合作面而不要以鄰為壑、封閉排他。唯有如此,才能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正能量,讓各國共度時艱。

  達沃斯給中國提供了一個“大舞臺”,中國將給世界展示一個在全球事務中“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的形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