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塘約村:共建小康的“窮則思變”路

2017年01月15日 15:27:55  來源:當代先鋒網
字號:    

  \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彭景

  圖|當代貴州全媒體見習記者 彭景 李娟

  汽車一路疾行,全國網路媒體"走轉改"採訪團一行人到了塘約村。一進村裏,一排排綠瓦紅墻的小別墅錯落的映入視線,不遠處的山頂立著"窮則思變"四個大字,似乎告訴所有人塘約村産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

  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位於平壩區樂平鎮北部,轄11個村民組,921戶3393人,現有耕地面積4860畝,森林覆蓋率87.6%。2013年以前,塘約村還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村,村集體經濟不足4萬元,基礎設施落後,村容村貌陳舊,而2016年村集體經濟卻已達到200萬元。

  \   

  塘約村山上的“窮則思變”標牌醒目 

  幹部隊伍帶領突圍 

  在塘約村村主任彭遠科向記者介紹到,塘約村堅持把建設一支堅強有力、務實肯幹、敢於擔當、作風過硬的村幹部隊伍作為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根本,"建立健全乾部考評體系,對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村民議事會分別實行'三級考評'和績效管理,對黨員實行'積分'管理。"彭遠科説。

  為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衝出貧困重圍,塘約村敢於閱新路,圍統"亮感支+合作社十公司+表戶"的發展思路,實施"七權"同確,探索"村社一體、合股聯善"發展模式,鼓勵村民以土地和資金與集體合股聯營,按照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的受益模式進行利潤分成,促成了村集體與村民的"聯産聯業""聯股聯心"。2015年村集體經濟近80萬元,2016年村集體經濟已達到200萬元,成為"三權"促"三變"的典型。

  \

  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塘約村相關情況 

  "股民"入股能致富 

  "我家有四畝土地,我都已經全部入股到合作社中了,每年有分紅,我在這裡做看護這些羊肚菌,還有工資",記者見到村民肖紅的時候,他正在大棚裏照顧剛種下沒多久的羊肚菌,臉上滿滿的都是幸福的笑容。肖紅今年45歲,是土地確權制度的支援者,去江蘇打工過,11年回來後做了兩年水泥工,又開始種植大棚蔬菜,村裏開始種植羊肚菌的時候被請來看護。現在肖紅一家兩夫妻每年收入能有五萬多,和在外打工時候有所增多,肖紅説,"現在孩子大了,留在家裏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組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塘約村脫貧致富來説是極其重要的。按照"稻魚共生、休閒觀光、科技示範"的發展規劃,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市場"等模式,鼓勵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並成立了由村幹部、寨老、村民代表等人員組成的評估小組,根據産量對每畝土地按300元至700元不等分級估價、折算股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土地入股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協議後,按照3:3:4進行利潤分成,即合作社和村集體各佔30%、村民佔40%。

  社員優先到合作社務工,除領取工資增加家庭收入外,合作社還幫助其解決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銷售等困難,推動合作社從傳統的包地種向作為土地經營主體帶領農戶增收致富的新型市場主體轉變,使村民總收入由"土地收入=流轉收入"變成了"土地收入=股份分成+工資收入",更為寶貴的是,在這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教會了農戶農業實用技術,轉變了農戶的思想觀念,拓寬了農戶增收致富的渠道。

  \

  村民楊成林説起現在的幸福生活喜笑顏開 

  "空殼村"成"小康寨" 

  "返鄉青年基本上都有一技之長,能做不少事情了。"彭遠科這樣跟記者説到,村裏的運輸隊就是由村裏組建的,現在有200多個車,800多人,都是村裏的人。以前的塘約村,勞動力外流,年輕人幾乎都會選擇外出打工,以至於"空殼村"的情況非常突出,而現在,更多的人選擇歸來學習手藝、帶動致富。

  記者見到村民楊成林的時候,他正在自家漂亮的兩層小洋房中坐著逗弄重孫。現年82歲的楊成林家裏已是四世同堂,他自己做了一個農家樂,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他28歲孫子楊松松畢業後去了江蘇一家鋁型材料廠打工,現在在村裏的運輸隊工作,由於懂一些裝修技術,楊松松回到家鄉後便和家人一起蓋了現在這個漂亮的小洋樓。楊松松的妻子在村裏的合作社工作,一家人每個月有一萬多元收入。

  塘約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40戶變為現在的26戶82人;2015年村集體經濟近80萬元,2016年村集體經濟已達到200萬元…這些代表的不單單是一個個數字,更是塘約村快速變化的體現。大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鄉風建設展現新氣象,農民收入實現大幅提升,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昔日的"空殼村"正在向"小康寨"嬗變。

  \

  塘約村已逐漸成為“小康寨” 

/> /> />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