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沈國興:從手工匠人到“金銀魔術師”

2017年01月19日 14:10:5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沈國興:從手工匠人到“金銀魔術師”。視頻剪輯 樊東林

  沈國興,上海工藝美術大師,上海老鳳祥金銀擺件大件組生産組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金銀細工”第六代傳承人。我國金銀器製作工藝起源於商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金銀細工就是以金或銀為主要材料,輔以其他配飾,經過精細雕鏨,製成供室內陳設欣賞,並兼具實用功能的傳統金屬手工藝品。

  沈國興。本人供圖

  1987年,沈國興從老鳳祥辦的金銀飾品班畢業,分配到遠東飾品廠,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當時技術能力最強的大件組。很多人説金銀擺件雖絢麗奪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卻是寂寞的,而沈國興這把鐵榔頭一敲就是30年。“如果你喜歡這份工作,就會融入到當中,班組一起工作很愉悅。榔頭每天要敲幾萬下,枯燥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自我調節。”沈國興説,“我很敬畏這門技藝,師傅把這門技藝毫無保留的傳給我,我也有這個責任好好的傳承下去。”

  要讓作品“活”起來

  在沈國興看來,這門技藝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要把自己靈魂的東西在作品上體現出來,要讓作品不死板,對於製作者本身對傳統工藝紋飾的了解是一種考驗。“我們在製作的時候要展示作品的多樣性,讓人感覺到這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東西。”

  沈國興製作“微笑觀音”泥塑。本人供圖

  “180度的微笑觀音”讓沈國興在業界火了一把。2001年,大件組承接了製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釐米觀音金像的項目,客戶希望觀音的眼睛可以在180度範圍內都要呈現出對人微笑的效果,無論人走到哪,都要感覺到觀音在對自己微笑。沈國興研究了大量的國內外寺廟的佛像造型,四次前往普陀山從各種角度觀察觀音像,十五次修改設計樣稿,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他發現,普陀山觀音像體積大,距離遠,宏觀性和模糊感加強了微笑的效果。但擺放在客廳的觀音像體積小距離近,看上去就顯得“木”。小型佛像只有突出眼球,加大誇張的效果,才可以有這種“微笑觀音”的效果。回到單位後,沈國興反覆打磨,最終作品完成時,客戶驚嘆不已:“這觀音,活了!”

  《金面具扁酒壺》修復。本人供圖

  千年文物“整舊如舊”

  2001年,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批一千多年前的遼代金質文物要送到國外展出,由於年代久遠,出土時癟損情況比較嚴重,如果不修復就無法展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前來求助,並再三強調,這是國家二級文物,不能有任何損失,必須“整舊如舊”。他們第一批帶來了一件遼代花瓶,一件遼代扁壺。兩件文物的癟損現象十分厲害,金壁厚度也不足0.2毫米。簡單的低溫焊接技術,會破壞文物的色澤,致其“毀容”。另一種難度更高的方法要將工具伸入從文物內部,慢慢將癟掉的部分拱出來。但文物本身的瓶口小,瓶頸又狹長,普通的工具根本無法伸進去。沈國興花了整整兩周,研發出一個“機械臂”,類似平時的鞋楦,伸入瓶內,小心翼翼地將文物癟進去的部分一一拱出,直至恢復原樣。

  沈國興來説,修復文物和金銀細工都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修復文物是學習的機會,有很多方面要像古人學習。了解了的古人的製作手法,根據古人不同的造型結構來做機械臂,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

  做適合年輕人的金銀器

  對於創新沈國興一直在不斷嘗試,從接觸金銀器到現在,點點滴滴,很多工藝在改進。前幾年時興的銀雕畫,運用新設備、新技術,結合傳統手工藝,降低了成本,讓更多的老百姓有了送禮的佳品。近幾年用黃金和其他材質結合,産生不同效果,製作了出更多適合現代年輕人的金銀器。

  沈國興工作照。本人供圖

  “做金章的時,用傳統方法會變形走樣,定位焊接技術就是一種突破。3D列印技術也在慢慢的融合中,但想要製作精品,還是要依靠傳統手工藝。”沈國興説。

  手工藝人心中的“中國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中國夢”,對於沈國興這樣的手工藝人來説,能在有生之年能製作出傳世,留得住的作品,就是最大的夢想。近年來,沈國興開發新産品52件,獲得國家産品外觀專利48項。曾獲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沈國興在國家博物館工藝美術雙年展。本人供圖

  工匠精神就是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沈國興説:“多年來很多人跳槽轉行,我只想一心一意把這門技藝做好,靜下心、不浮躁,抵住外界的誘惑。無論是材料設計,還是生産方面不斷完善,永遠的傳承下去!”(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目雨)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