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2016稅收改革攻堅這一年: 聚合力——攜手開創稅收事業更美好的明天

2017年01月11日 17:17:55  來源: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
字號:    
  • 為發揮稅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稅務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組織稅收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積極探索,“稅收共治”的提法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並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

      “以營造良好稅收工作環境為重點,統籌稅務部門與涉稅各方力量,構建稅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會協稅護稅、綜合治稅的強大合力。”《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將協同共治作為重要基本原則之一。《方案》實施一年來,全國稅務系統通過凝聚共識促共治、資訊共用助共治,構建起了黨政領導、稅務主責、部門合作、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稅收共治大格局,有效降低稅收徵管成本,提高稅收徵管效率,為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稅收共治上升為國家意志

      “推進稅務部門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之一,進一步增強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方案》更加凸顯稅收現代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稅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到當前推進稅收共治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表示,“治理”指的是一種由共同目標支援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合作、協商並採取聯合行動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説,各地探索建立的多部門協同治稅機制,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認為,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轉型,是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題之舉。就要求我國稅收徵管也要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單向行使徵收管理權力,向既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依法徵稅,又由企業、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依法履行向稅務機關提供稅收徵管協助義務的轉變。

      提高稅收徵管能力的現實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稅源的隱蔽性,跨區域、跨境流動性日益增強,大量涉稅資訊掌握在稅務部門以外的第三方手中,徵納雙方資訊不對稱造成的稅收流失成為制約徵管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頸之一。通過加強涉稅資訊共建共用,可以把分散在稅務部門外的各部門涉稅資訊集中整合,全面掌握稅源資訊,有效地開展資訊比對,從中發現徵管薄弱環節,採取措施防範稅收流失,建立科學嚴密的徵管體系。

      涉稅資訊共用制度的缺失是現行稅收徵管的軟肋。“可以想像,如果涉稅資訊資源能夠共用,將會有效增加稅款,這可都是直接用之於民的真金白銀哪!”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説。

      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選擇。人類發展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正在各領域加速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全方位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為稅收共治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各級稅務機關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挖掘系統內外資源,積極謀求稅務管理與網際網路、大數據的深度融合。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指出,網際網路和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對稅收事業發展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要把握髮展新機遇,熱情擁抱網際網路,傾情打造“網際網路+稅務”靚麗品牌。

    稅收共治助力於稅收事業

      為構建稅收共治大格局,稅務部門在深入貫徹落實《方案》工作中,緊緊依託各級人大、政府機關,完善立法,加強協作,搭建資訊共用平臺,推動社會綜合治稅向縱深發展並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國地稅合作,推倒“籬笆墻”。為積極順應改革的迫切要求、稅務人的普遍呼聲和納稅人的熱切期待,稅務總局將《國家稅務局 地方稅務局合作工作規範(2.0版)》升級為3.0版,進一步統籌國稅、地稅兩方資源,推動國稅、地稅服務融合、徵管協同、資訊共用、經驗互鑒,實現國稅、地稅合作全面升級。

      “現在,稅務機關切切實實在替我們納稅人著想。”經常往返于國地稅繳稅的企業會計劉晶由衷地感慨道:“以前辦稅跑完國稅跑地稅,現在好了,只要就近選一家辦稅服務廳,國地稅業務就能一次搞定。”在江蘇常州,像這樣“進一家門、辦兩家事”的聯合辦稅模式,現在已經覆蓋所有區縣,惠及區域內所有納稅人。

      “同一年度內對同一納稅人聯合查稅不超一次,國地稅同事同罰、首違不罰、主動補稅從輕處罰,大幅壓縮入戶實地檢查時間。”河南省國稅局局長孫榮洲説,全省推行的國地稅聯合稽查模式,為企業和稅務部門帶來“雙減負”,增強了執法透明度,也減少了權力尋租空間。

      ——完善制度推進立法,化解“眾口難調”。促進稅收共治格局形成,制度約束是關鍵。為加強稅收徵收協助工作,稅務總局已與多個政府部門就協同推進資訊共用機制建設簽署有關合作協議,各地政府在已經實施的地方性稅收保障法規中,均對各部門綜合治稅、協稅護稅以及提供各類涉稅資訊的職責作出規定並加以剛性約束。

      “《固始縣稅收保障辦法》的推行,較好地解決了部門協稅力度不夠、徵納雙方資訊不對稱、各相關部門涉稅資訊共用渠道不暢、稅收徵管中難以獲得第三方資訊等突出問題,解決了稅務機關‘單打獨鬥’的難題,讓我們組織收入的壓力大大減輕了。”河南省固始縣地稅局局長馬永欣倍感欣喜。在營改增全面推開工作中,青島市國稅局與地稅局、財政局等攜手合作,開展了增值稅委託代徵、營改增聯合稅收分析、建立資訊互通機制等工作,通過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稅制改革順利實施。

      ——開展多部門協作,牽住“牛鼻子”。2016年5月,“公安部派駐國家稅務總局聯絡機制辦公室”揭牌儀式在國家稅務總局舉行,標誌著警稅協作防範和打擊涉稅違法犯罪進入了新的階段。公安部副部長孟慶豐指出,防範和打擊涉稅違法犯罪是公安部門和稅務部門共同的責任,啟動新的派駐聯絡機制辦公室,為新形勢下開創兩部門協作配合的新局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16年3月,司法部正式批復同意在全國稅務系統開展公職律師工作。各省稅務機關積極主動與地方司法行政機關溝通聯繫,在全國稅務系統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公職律師隊伍,為稅收改革和稅收執法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稅務部門根據相關部門工作需要,還積極與發改委、商務部等部門溝通配合,參與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專項改革工作;配合農業部、工信部、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做好促進農産品加工業發展、淘汰落後産能等事項的調研工作,積極落實促進養老産業發展、體育消費發展等稅收政策。

      ——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開闢新天地。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先手棋”。全國實施“三證合一”改革後,稅務部門主動作為,積極協調,不斷鞏固擴大改革成果,加強與工商部門協調配合,推進各地資訊共用平臺建設,提高登記資訊的完整性、準確率,探索將非正常戶管理與工商部門的異常名錄庫管理進行銜接,逐步消除部門間“資訊孤島”。

      2016年2月,稅務總局印發《關於深化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管理的指導意見》,會同有關部門在共同推進“三證合一”的基礎上,再整合社會保險登記制度和統計登記制度,實現“五證合一、一照一碼”,並進一步探索完善對“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納稅人實施有效管理。

      ——夯實數據基礎,資訊共用步入新境界。涉稅資訊共用是提升稅收徵管能力的基礎性保障。稅務部門積極推動第三方涉稅資訊共用,參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聯合發改委等14個部門制發《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各級稅務機關主動與同級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部門對接,建立公共資源交易涉稅資訊共用機制。2016年,全國稅務部門從工商、財政、社保和住建等32個部門獲取股權轉讓、財政資金、養老保險金、土地出讓、房地産和建設項目等190多項資訊,用於稅收數據比對,有效提升稅收徵管質效。

      雲南省昆明市由市政府牽頭采集了發改委、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關於建設項目款項撥付資訊,增加稅收收入兩千多萬元。湖南省地稅局與省民政廳簽訂資訊共用協議,納稅人在辦理契稅、個人所得稅申報繳稅時,無需再提供婚姻登記記錄證明,簡化了辦稅手續。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説:“稅源資訊合作成為深化稅收徵管改革、實現稅收共治的重要前提。”

    稅收共治服務於國家戰略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稅務部門結合實際推出一系列個性化創新舉措,形成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有力推動了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

      ——服務國內區域經濟發展。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展壯大,跨區遷移和跨區域經營逐漸成為常態,跨區辦稅成本較高、地域政策限制等問題也就凸顯出來。2016年,長江經濟帶區域稅務資訊共用平台啟用,成為區域稅收徵管協同的重要載體,稅收協作多層次、寬領域、跨區域、多形式開展,納稅人享受區域稅收“接力服務”。

      京津冀經濟稅收總量較大,但也存在稅源結構差異較大等現實問題。稅務機關出臺的一系列合作框架和協議,為推進京津冀協調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如搭建京津冀網際網路統一辦稅平臺,京津冀納稅人辦理遷移時不必先在原註冊地清算稅款,遷入新註冊地後依然享受原有納稅信用資質和稅收優惠。

      ——助力“一帶一路”暢行。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實施,“走出去”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然而這一步怎麼走、怎麼邁,是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由於對稅收協定和投資國稅法等的不了解、維權意識不足,“走出去”企業往往面臨多重涉稅風險,這時候納稅服務就必須跟上,助力企業走得穩、走得遠。

      稅務總局積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稅收關係,全力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國際貨幣組織(IMF)等25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係,與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116個國家和地區主管稅務當局建立了雙邊稅收合作機制,並與金磚國家建立稅務局長會晤機制。設立中國國際稅收服務熱線,編撰投資稅收指南,幫助企業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稅制及政策。

      2016年,OECD-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多邊稅務中心正式啟動,該中心是第一個設立於非OECD國家的OECD多邊稅務中心,標誌著國家稅務總局與OECD的合作掀開了新的篇章,也標誌著中國對外稅收援助邁上了新的臺階。截至目前,我們已利用多邊稅務中心等平臺為53個發展中國家200余名稅務官員提供了10期業務培訓。

      ——共促信用中國建設。稅收誠信作為“信用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亟需社會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營造誠信納稅的社會環境。2016年,國家發改委、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中央文明辦、中國人民銀行等29個部門簽署了《關於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聯合激勵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41項守信聯合激勵措施。聯合銀監會開展“稅銀互動”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各省稅務部門與466家省級銀行簽訂了“徵信互認銀稅互動”合作協議。“在我們資金最困難的時候稅務部門真是雪中送炭啊!”A級納稅人安徽省馬鞍山常立發機械設備製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芮志英在得知400萬元“稅融通”貸款申請批准通過後激動地説。

      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寸步難行。國家稅務總局與中央文明辦、國家發改委等21個部門簽署《關於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對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依法採取阻止出境、限制融資授信等18項懲戒。2016年,全國稅務機關公佈重大稅收違法案件資訊2279件,不少當事人受到聯合懲戒。湖北省國稅局稽查局局長趙勇説:“‘黑名單’制度為失信納稅人帶上了‘緊箍咒’,可操作性強,為其他領域的誠信建設提供了制度模型。”

      眾人拾柴火焰高。2017年是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的深化之年,是稅收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之年。稅務部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支援,主動加強部門協作,虛心聽取納稅人意見,做到“凝聚共識促共治,資訊共用助共治,主動共為成共治”,攜手多方力量共同開創稅收事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