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企業負擔重不重?
為什麼減稅力度大,但企業卻感到負擔更重了?20多年來,企業到底哪些負擔增加了?
其實,曹德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已經提到了這個問題。在美國買的廠房花了1500萬美元,而美國政府給了福耀1600萬美元補貼,相當於沒有花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1/5。
我們很多城市的地價,這些年來是打著滾地往上翻,上漲幾倍甚至十幾倍。製造企業投資建廠,成本會增加一大塊。
電價為什麼比美國貴?“電價高,一個主要原因是電價上附加的‘費’多,能不貴嗎?”一位電力業內人士坦言。
電價裏附加了多少“費”?記者搜索發現,電價附加的費,全國性的就有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5項。此外,還有各種部分地方性基金。
説起對企業的收費,這些年確實不少。有的項目雖然原來就有,但收費總額增加。比如,企業需要繳納教育附加、“五險一金”、殘疾人就業保障基金、工會費等等。
以殘保金為例,根據一些地方的規定,按照本地區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交納比例,一般是1.7%左右,專項用於殘疾人就業。但一些企業反映,當地殘疾人勞動力資源不足,就業保障金變相成了“為了收費而收費”。這項基金政府收上來後,很多地方發現收得太多根本用不完,只能“趴在賬上睡大覺”。後來,政府對資金的用途作出改變,規定可以由財政根據需要調劑使用。
“這樣一來,資金雖然盤活了,但企業的負擔卻沒有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張斌認為,殘疾人就業本來就是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再另收一筆保障費,有沒有這個必要?類似的還有教育附加,教育也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長期單收這筆費用是否合理?最難辦的是,這些費都是合法收取的,而且從這些費的名稱上看,哪一個都很重要。這些“費”就像一根根稻草,都壓在企業身上就顯得太重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