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2016年12月04日 10:49:11  來源:《求是》
字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政黨的精神旗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提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大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深度和廣度,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進一步深化了對文化作用和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一、文化自信在於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特質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強大的自信,努力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以堅持堅守的從容、奮發進取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文化自信源於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昇華。文化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凝結著過去,聯結著未來。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一個綿延不斷、接續推進的過程,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的過程。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優勢,在於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黨始終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堅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適應時代和實踐的新發展,不斷賦予中華文化以時代的青春活力,從而使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樹立自信。

  文化自信源於對貫穿其中的科學理論指導、堅定理想信念、正確價值的堅守與追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它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為先進文化建設指明瞭正確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人們愛黨愛國的熱情,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文化自信源於不斷創造奇跡的改革發展實踐創造和群眾智慧。國家興旺,文化興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壯麗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現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在波瀾壯闊的推進,我們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是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寶貴財富。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更應自信篤定,把堅持和發展、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從人民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汲取營養,努力創作生産出更多優秀文化作品,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文化的繼承、發展、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缺乏文化自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給中華民族留下的精神創傷。當前,有些人盲目“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言必稱希臘,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於“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傳播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針對這些錯誤思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凝結其中的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核心價值觀作為引領社會進步的最大共識,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一種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因此,文化自信本質上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信,並在此基礎之上,延展為對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任何發展道路、理論學説、制度模式,離開了豐厚文化滋養和核心價值觀支撐,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所歸依。概言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化和具體呈現,歸根結底就是價值觀自信。我們説文化自信更基礎,就在於文化自信關乎道路、理論、制度的前進方向和價值取向,關乎它們能否在人們的精神領域獲得信念根基與牢固認同。

  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既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像水一樣潤物無聲、包容一切,它深深蘊涵在每個人的意識裏,表現在每個人的行為體驗和日常道德之中,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受文化的熏陶,是由心靈內在向行為外在的文化體現。因此,文化作為軟實力,具有硬實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夠用無形的思想和觀念、以無形的方式,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産生活,通過天然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我們説文化自信更廣泛,就在於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滲透於人的思想、價值和行為之中,影響人們對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選擇和認同。任何發展道路、理論和制度,都只有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獲得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認同。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總是植根於民族之中,需要經過時間的淘洗、實踐的錘鍊、長期的孕育,是一個不斷積累積澱的過程。在世界各種古老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這种經久不衰的延續力與持續性,是其強大生命力在歷史長河中的展現。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時,深刻指出:“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我們説文化自信更深厚,就在於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年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就在於我們只有從更為廣闊和深邃的歷史時空中,立足於我們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才能深刻理解和回答好為什麼要選擇這樣而不是那樣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真正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當今世界,思想文化領域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也更加緊迫。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基本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我們要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説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鞏固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努力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文化生態中辨析主流與支流、區分先進與落後、劃清積極與消極,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各方面,唱響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最強音。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利益是我們黨的最高利益。我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必須明確這個根本性、原則性問題,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切實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決防止市場經濟條件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現象。

  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重要方針落實到文化建設各個方面。發展先進文化,必須堅持承續民族傳統、植根偉大實踐、秉持開放包容,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要始終堅守民族文化立場,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始終立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準確把握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在歷史的進步中實現文化的進步。要始終以積極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堅持辯證取捨的方法,提高轉化再造的能力,在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博採眾長,不斷賦予先進文化強大生機。

  使創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主旋律、最強音。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我們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文化建設全過程,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激發文化創造活力。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使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援、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讓我們的文化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