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精準扶貧專家談】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2017年01月13日 10:26:27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精準扶貧專家談】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汪三貴

  農業與農村發展已經走到了新的歷史階段,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和農業的專業化是總的發展趨勢。年輕人和有能力人口的流出導致偏遠貧困地區農戶自主經營能力減弱。貧困戶更是只能靠一些效率不太高的生産方式維持基本生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貧困戶的致富和發展越來越困難。中央提出的“五個一批”的扶貧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産業發展來增加貧困家庭的收入,使貧困人口通過提高創收能力來永久解決貧困問題。但産業扶貧需要打破傳統的單家獨戶的扶持方式,通過機制創新來解決貧困家庭發展産業能力弱的問題。

  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主要是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依靠規模化和專業化,構建全産業鏈來提高效率和平滑風險。貧困戶因為觀念、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綜合性限制,獨立發展産業難度很大,無法與現代經營主體競爭。以往在各個地方搞産業扶貧,特別是搞産業到戶扶貧,失敗的例子很多。扶持貧困戶的一些項目,有的第二年就垮掉了,有的甚至只堅持了幾天就失敗了,比如貧困戶把扶貧部門提供的種兔第二天就以四分之一的價格賣掉。因此,要做好産業精準扶貧,就必須改變貧困戶的生産經營方式,讓貧困戶通過各種方式進入由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主導的産業體系中,由有競爭力的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的發展。

  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産業精準扶貧模式,重點探索用什麼樣的機制將公司、合作社、大戶與貧困戶聯結起來,在現代産業發展的同時保障貧困戶的利益。例如,貴州省六盤水市在全市範圍內全方位地推行以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核心內容的“三變”改革,用多種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將現代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連接起來,實現資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用。

  産業精準扶貧的關鍵是形成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分散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在市場中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資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協助來保障自己的利益。目前,各級政府和金融部門投入了大量的財政和信貸扶貧資金,從政策層面來説這些資源收益權都是貧困戶的。這些資源無論是進入到企業,還是家庭農場,經營主體只是資源的使用權,這些資源帶來的利益主要應該是貧困戶享受,並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貧困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六盤水和其他地區的實踐看,産業扶貧有多種有效模式。

  一是直接帶動模式。採用的主要組織方式是“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讓貧困戶與有能力的農戶混合組成專業合作社後與公司對接,解決企業直接與貧困戶對接成本過高的問題。公司主要與合作社打交道,提供産前、産中和産後的全方位技術支援與服務,降低合作社運作的成本和風險,而合作社則按公司的要求負責組織會員進行産品生産,降低公司的生産成本,公司主要從産後的加工和銷售環節盈利,在生産環節對合作社和貧困戶讓利,從而形成雙贏的利益格局。二是就業創收模式。這種模式特別適用於在生産和流通環節有大量非技術性、低強度的工作機會的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産業。能較好地針對勞動能力有限,只能從事輕體力勞動的弱能貧困戶,為他們提供大量的工資性收入。三是資産收益模式。即將自然資源、公共資産(資金)或農戶權益資本化或股權化,相關經營主體利用這類資産産生經濟收益後,貧困農戶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獲得合理的收益。這種模式對失能和弱能貧困人口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因為它不依賴農戶的獨立經營能力,重點放在扶貧效率到戶,不強調資金到戶。通過賦予貧困戶産權或股權,有利於貧困農戶積累資産並利用這些資産持續受益,從而持久脫貧。四是混合帶動模式。即將農戶參與(生産或就業)與資産收益結合起來。這是一種扶貧效果最好的産業扶貧模式,貧困戶既有資産性收益,又通過參與生産或就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不形成依賴性。

  總之,産業精準扶貧是一項複雜和系統性的工作,需要通過不斷的機制創新和實踐來提高産業扶貧的效率,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