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中國去産能改革面臨安置新下崗工人等阻力

2016年10月17日 09:59:18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原標題:外媒:中國去産能改革面臨安置新下崗工人等阻力

資料圖片:動能轉換 新華社發

  資料圖片:動能轉換 新華社發

  外媒稱,中國去産能過剩的産業改革重組進展不順,化解剩餘勞動力的員工安置遭遇阻力,地方政府對僵屍企業因就業和稅收利益而繼續注資支援,使供給側改革步履艱難。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10月8日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中國顯然在擁抱“供給側改革”,以減少過剩的工業産能,擺脫不良資産,原因是債務驅動增長的政策未能奏效。這一轉變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來説必不可少,但改革的成效仍不明朗。

  報道説,最大挑戰之一是深受産能過剩困擾的重工業(包括鋼鐵、煤炭和鋁等産業)的員工安置問題,這可能牽涉到200多萬工人。有些人或許會説,這次改革比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容易推進,當時約有2700萬工人下崗。但這種説法忽略了一個事實:今天的失業工人要想維持合理的生活品質,其成本遠高於90年代, 當時絕大多數國企員工住的是福利房。

  此外,當今的宏觀環境對改革不那麼有利,因為要找到另一個增長引擎、安排大批缺乏技能的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前景十分嚴峻。

  報道分析稱,上世紀90年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對負債纍纍的輕工業國有企業進行重組,從此開啟了一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資源密集型的基礎製造業成了新的經濟支柱。

  另一方面,本輪改革啟動時,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的舊經濟正迅速衰落,而高端製造業和消費導向型行業相對仍不發達。

  為了應對相關失業風險,中國政府已建立了一隻1000億元人民幣的安置基金,為下崗工人提供安置費用和補貼。此舉有助於緩解社會壓力,促進企業按照 市場機制進行重組和破産,但這只基金規模較小。與中國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相比,每人平均約5.5萬元人民幣的下崗補貼偏低。

  北京方面解決工業産能過剩的另一市場化手段是並購。某些並購交易具有商業意義,因為它們有助於整合資源,減少惡性競爭。

  但是,要實現並購的效益,就需要融合運營和文化,妥善安置下崗職工,還要與債權人談判。

  報道認為,事實上,政策驅動的交易往往面臨整合阻力,因為企業缺乏這樣做的市場激勵。中國政府自2000年代以來一直尋求整合鋼鐵和煤炭等行業,但這兩個行業的産能在過去10年期間翻了一倍以上。許多企業至今仍背負著1990年代末上一輪改革遺留的低效率資産和債務。

  報道警告,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對市場化改革不是很熱衷,因為他們想保護所謂的僵屍企業,其中許多企業為地方經濟提供了可觀的就業機會和稅收。

  其結果是,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以維持社會和經濟穩定。但這種做法違背了市場機制,很可能讓僵屍企業茍延殘喘,卻犧牲了長遠經濟健康。

  報道指出,由於中國經濟規模龐大,人口眾多,其改革成了全球最複雜的改革之一。中國試圖在社會穩定與有效重組之間找到平衡。

  去産能取得實效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後勁”十足

  人民日報:煤價短期波動難撼中國去産能節奏

  PPI時隔54個月由負轉正 專家:去産能措施顯效

  去産能須妥善安置分流職工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