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李蓉:英雄史詩 人間奇跡——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2016年10月13日 14:46:47  來源:宣講家網
字號:    

  核心提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出過精闢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既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捩點,更是無與倫比的人間奇跡、撼天動地的英雄史詩。

  201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家都知道,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在上海誕生以後,長時期沒有自己的軍隊。什麼時候黨才有了自己獨立領導的軍隊呢?是在大革命時期,黨覺得武裝鬥爭很重要,這才開始組建軍隊。“鐵甲車隊”的全稱為“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成立於1924年11月,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葉挺獨立團的前身。這是很小的一隻武裝力量,那麼什麼時候開始武裝力量的規模開始擴大呢?是大革命失敗以後。大革命失敗以後,黨開始獨立地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所謂工農革命軍,其實就是指參加人民武裝的都是工人和農民,也包括當時受革命影響的國民革命軍的一些部隊。

  毛澤東上井岡山以後,打出來的旗號叫工農革命軍,也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前身,直到朱毛會師以後,才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的正式名稱定為中國工農紅軍。

  到了抗戰時期,國共合作,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就改變了名稱,分別為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工農紅軍實際上是中國共産黨在大革命失敗以後,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和組建的人民武裝。這個人民武裝建立起來以後,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了十幾塊根據地。

  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調集了100萬的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革命根據地”的名稱也有發展過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産黨領導的叫做革命根據地,包括井岡山、中央蘇區、湘贛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等。在抗日戰爭時期,就不叫革命根據地了,而是叫抗日根據地。紅軍長征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我們黨領導的各個根據地的主力紅軍進行的戰略轉移的總稱。我們經常講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但實際上這是指的中央蘇區出發的紅一方面軍。紅軍共有四支部隊進行了長征,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但是這四支部隊出發的地方不一樣。中央紅軍是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的,也就是瑞金、于都。但是也有部隊是從福建長汀出發,還有的是從福建建寧出發的,因為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是五個軍團: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所以他們的出發地是不一樣的,只不過有一個最終的集結地,都要過於都河,從東往西走。當時想的就是要去湘西,和紅二、六軍團匯合。在其他的根據地,比如紅25軍是1934年的11月從河南羅山的何家衝出發,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是1935年才出發的,紅四方面軍也是1935年出發的。所以,關於這個紅軍長征的基本概念就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保存了紅軍的力量。

  紅軍長征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北上抗日。1931年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開始發生變化,共産黨提出北上抗日的方針。1934年紅一方面軍出發之前,就曾派出尋淮洲、樂少華和粟裕率領紅七軍團先行北上,這支隊伍被稱為抗日先遣隊。但是這支隊伍在閩浙贛邊區和方志敏領導的紅軍會合以後,出師不利,最後基本上是全軍覆沒,除了粟裕率領一部分人突圍出來以外,像方志敏就是在懷玉山被國民黨抓捕的。北上抗日先遣隊實際上起了兩個作用:一是宣傳共産黨的北上抗日方針,二是分散了敵人的注意力,幫助主力紅軍轉移。

  一、紅軍長征的背景

  紅軍為什麼要長征?畢竟根據地是好不容易創建起來的。以中央蘇區為例。井岡山正好是江西和湖南的邊界地區。朱毛紅軍在井岡山待了一年多以後,國民黨調集了兩個省的軍隊對紅軍進行“圍剿”,這在種危急的情況下,加上山上出産糧食有限,隨著部隊人數的增加,吃飯成了問題,怎麼辦?為了解決經濟上的困難,乾脆下山,來個“圍魏救趙”,打開一個新局面,把圍攻井岡山的部隊引開,這樣就決定由彭德懷領導進行了平江起義。彭德懷的部隊留守井岡山,朱德和毛澤東率領紅軍其他部隊下山,到了贛南、閩西一帶進行遊擊活動。結果下山後發現空間還很大,雖然吃盡了苦頭,最後居然以贛南、閩西根據地為基礎,擴展到了粵北,最終形成了現在所説的中央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用遊擊戰的戰術方法,也就是非常著名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打退了國民黨一次次“圍剿”,取得了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這個時候共産黨還屬於幼年時期。自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在二大的時候通過了一個決議,確認中國共産黨是共産國際的一個支部。也就是説中國共産黨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國際環境。1919年,列寧在莫斯科創建了共産國際。這個共産國際實際上是世界共産黨,而共産黨就是吸納各個被壓迫的民族、被壓迫人民參加到這個行列裏來。所以説中國共産黨的成立與列寧創建的共産國際的支援和幫助是分不開的。要是沒有共産國際的幫助,沒有共産國際組織的支援幫助,中國共産黨前進的道路會更為艱辛。

  2016年7月4日,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建成儀式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就會址常設展覽館建成致賀辭。1928年6月,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我們黨的會議為什麼會在莫斯科召開?大革命失敗以後,國內一片白色恐怖,甚至找不到一個地方來開全國代表大會,因此,在共産國際的幫助下,大會在莫斯科秘密召開。

  也正是因為有共産國際的存在,王明在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上奪取了中央領導權,至1934年間,在黨內推行了一條以教條主義、媚蘇親蘇為特徵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這也是為什麼到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會排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他們提出一個説法,就是“山溝裏出不了馬克思主義”。那麼,教條主義究竟是什麼呢?第一,把馬克思、列寧的原著照搬過來,也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國實情;第二,把共産國際的指示神聖化、教條化,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執行。那麼,什麼叫“左”傾?什麼叫右傾?實際上就是指主觀和客觀結合的程度。如果是主觀和客觀密切結合、實事求是,那就會取得工作上的成績,革命就會取得勝利。但是如果主觀和客觀不吻合,當主觀認識超越了客觀條件,就是“左”傾;當主觀認識落後於客觀實際,就是右傾。中國共産黨成立以後,最典型的犯了右傾主義錯誤的就是陳獨秀。他並不是一當上書記就右傾了,而是在大革命失敗的最後關頭,他的思想開始右傾、保守。當然,右傾、保守思想的出現也是有一個複雜的背景的。共産國際認為,國共合作不能夠破裂,因此要注意遏制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不能讓他們再發展下去。這個就是我們後來經常説的陳獨秀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大革命失敗以後,31萬多的共産黨人和革命群眾被殺害,城墻的墻頭上挂的全是共産黨的人頭,那些叛徒就站在墻頭上指認,真的可以説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個”。有著這種血海深仇,“左”傾冒險主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來的。不管條件是否成熟,都要進行起義,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等,大大小小的起義數百次,但絕大多數都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因為條件還不成熟,還沒有武裝力量。革命形勢發展起來之後,“立三路線”就被提出來了,實際上也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讓所有的紅軍都去攻打大城市,結果黨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革命的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而不再學習蘇聯的城市中心論了。

  當時中國的很多領導同志都十分年輕,比如博古。他率領長征部隊出發的時候只有28歲,確實沒什麼經驗。

  1931年,王明從國內撤離之後,委託當時的任團中央書記的博古來臨時負責工作。而博古也是貫徹王明制定的六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結果到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就被迫從上海撤到中央蘇區。在此之前,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紅軍取得了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又打破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當時毛主席已被撤銷紅軍總政委的職務,而李德等人尚未來得及直接掌控軍事指揮權,所以第四次反“圍剿”主要是靠朱德和周恩來來領導的。

  為什麼一直在批評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呢?蔣介石一心想要先把紅軍消滅了之後才去抵抗日本,否則日本怎麼會那麼囂張?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3年進攻華北,1935年的“華北事變”,日本開始將魔爪伸到華北地區來了。為什麼1935年北平會爆發“一二九運動”?這就和當時日本不斷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有關。當時中國共産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但是國民黨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共産黨窮追不捨。中央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就是因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越打越小。如果按照毛澤東他們提出來的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第五次反“圍剿”也不是不可以打贏的。但是這個時候是由李德來指揮的,一切都聽他的。為什麼彭德懷憤恨地罵李德“崽賣爺田不心痛”,就是説你不知道我們的紅色江山、我們的中央根據地是怎麼打出來的,你在那瞎指揮,拿著地圖在那畫,然後部隊就去實行。怎麼實行呢?就是要把國民黨軍“禦敵于國門之外”,不準他們打進根據地。過去我們反“圍剿”都是誘敵深入,把敵人引到我們有群眾基礎、我們所熟悉的地理環境中,打伏擊戰、牽連戰、運動戰。但是現在,全是打陣地戰、正規戰。可是紅軍的裝備可以和國民黨從德國買來的飛機、大炮相比嗎?是根本抵擋不住的。雖然紅軍指戰員們也是浴血奮戰,但是根據地越打越小。1934年5月,博古等人覺得可能守不住根據地了,就問共産國際,是否可以暫時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把部隊主力撤退到別的地方。共産國際也是很不忍心,所以説原則上不反對,但是你們還是盡最大的努力。最後一直堅守到1934年10月,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被迫長征。這就是紅軍長征的一個主要背景。

  二、紅軍長征的主要過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這是第一支出發的長征隊伍。第二支出發的隊伍是紅二十五軍。第三支部隊是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開始長征。1935年11月,紅二、紅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我們所説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實際上只是指的紅一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的長征歷時371天,走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到達陜北,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就結束了。

  紅二十五軍的長征是從河南經湖北、甘肅到達陜西,和劉志丹、謝子長率領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行程近萬里。紅二、紅六軍團從湖南出發,走了兩萬里。紅四方面軍從川陜革命根據地出發,強渡嘉陵江,走了一萬里。所以真正算起來,整個紅軍長征的四支部隊一共走了六萬五千里。有人曾經對二萬五千里提出過置疑。因為按照紅一軍團直屬隊的長征日記中所列出的地點來看,將每一天的里程相加是一萬八千里。但是,紅軍長征是甬道式前進的,中間是中央縱隊,主力紅軍在旁邊,就是為了保護中央縱隊裏的老弱病殘,包括從中央根據地運出來的輜重、印鈔機、X光機機器等,所以中央縱隊直屬隊走得相對來講要少一些。

  跟據紅九軍團司令部林偉(開國少將)的日記,紅九軍團的作戰部隊走了三萬多裏。所以,毛主席所説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有確實根據的,我們現在依然沿用紅一方面軍走了二萬五千里的説法。

  那麼,各部隊是什麼時候結束長征的呢?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的時間是1935年10月,但是,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加紅二十五軍會合才算是紅軍長征結束。1936年的10月,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在寧夏的將臺堡會師,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標誌著三大主力會師。

  長征期間紅軍經歷的艱難險阻大家是非常熟悉的。毛主席在1935年寫成《七律長征》中就講得非常好。“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裡的“萬水千山”只是形容詞,僅僅是紅一方面軍跨越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是五座,而紅四方面軍翻越的雪山是十一座,紅二方面軍翻越的雪山是八座。這些雪山,每一座都有名字,都是青藏高原上終年積雪不化、人跡罕至的地方。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的地方叫懋功,也就是現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縣。我們曾經沿著當年紅軍走的雞窩溝走,不是真的去爬最高的山,而是從埡口爬過去,也是非常艱難的,因為那兒的空氣特別稀薄。當時紅軍走到夾金山底下的時候已經是1935年的春天了,一路走過來是多麼的艱難,多麼的疲憊。為什麼我們把過雪山草地當成長征的一個代名詞,因為那是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地方。

  但是,在紅軍長征中,打得最大的一場惡仗,不是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而是血戰湘江。

  血戰湘江

  血戰湘江發生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全州、灌陽、興安地區。過去廣西省的省會在桂林,是白崇禧的“老窩子”。紅軍到了這裡之後,白崇禧本來是給紅軍讓了路的,但是蔣介石嚴令必須要嚴防死堵,所以沒辦法,白崇禧就把部隊從桂林調到湘江邊上,去堵紅軍。

  紅軍出發的時候是八萬多人,到湘江邊上時,已經突破了三道封鎖線。湘江戰役歷時五天五夜,打得非常慘烈。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時所講的“斷腸明志”的陳樹湘師長,就是紅五軍團34師的師長,負責掩護紅軍渡江。

  湘江戰役的五晝夜打得有慘烈呢?據回憶錄記載,當時遍地是屍首,湘江上浮著的全是紅軍的遺體,整個湘江都被血染紅了,所以當地有“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説法。

  湘江戰役可以説是長征途中損失最大的一仗,紅軍損兵過半,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當時我們黨跟陳濟棠有過一個談判,就是紅軍在過第一道封鎖線的時候,他睜一眼閉一眼。雖然蔣介石下了命令,調集所有的地方軍、中央軍,全都要圍追堵截,但是他也可以給紅軍讓開一個“口子”,讓紅軍過去。

  那麼,為什麼到遵義會議的時候要撤換李德和博古,要撤銷他們的軍事指揮權?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而不完全是湘江之戰。

  “五嶺逶迤”中所説的“五嶺”,實際上是廣東廣西的一個分界線。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中有“烏蒙磅薄走泥丸”一句,如果大家有機會到了川滇黔地區,去看看烏蒙山,底下是深溝峽谷,自然條件極其惡劣。

  遵義會議

  在長征中,遵義會議是極為重要的,它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會議,比如説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通道轉兵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建議不要去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師,因為國民黨已經擺好了一個“口袋”,三萬多紅軍“鑽”進去,絕對是全軍覆沒。因此毛澤東力主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通道會議是在湖南開的,召開黎平會議的時候到了貴州,通過正式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轉兵,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之後就開始突破烏江,智取遵義。

  到了遵義以後,最緊迫的就是軍事指揮權的問題。在遵義會議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議,就是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因為他們的理論完全是教條主義的,完全是生搬硬套的,會議增補毛澤東為政治局委員。張聞天和王稼祥對毛澤東確立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起了非常核心的作用。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的時候,選舉中央委員,王稼祥落選了。毛主席專門做了一次講話,講了王稼祥同志是作出過重要貢獻的。特別是在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上,他支援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批判了李德、博古的教條主義軍事路線。而且他在中央根據地的時候,有一次負了重傷,肚子上打了一個大洞,腸子都潰爛了,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居然活了下來,也是很了不起的一個傳奇人物。長征中,王稼祥在擔架上,與張聞天、毛澤東有了共識。所以召開遵義會議的時候,張聞天、王稼祥堅決支援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讓毛澤東回到軍事崗位上來。

  四渡赤水

  遵義會議之後,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毛澤東所秉承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採取以弱勝強的遊擊戰術。這些戰術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就是在四渡赤水期間。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一渡赤水是被迫進行的,為什麼呢?當時開完遵義會議以後,紅軍想要北渡長江,到川陜革命根據地去和張國燾、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川陜根據地在張國燾和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的苦心經營下,也取得了非常恢弘的戰績,是當時除了中央蘇區以外最大的一塊革命根據地。但是,蔣介石親自到貴陽、重慶調兵遣將,不準紅軍過長江。長江可以説是一條天然的障礙,紅軍要過去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距離遵義習水縣五公里處,有一個叫青杠坡的地方,紅一方面軍想攻下青杠坡,北渡長江,結果青杠坡戰役失利,只能主動撤離,往西走渡過赤水河。四渡赤水,實際上是在敵人的夾縫中尋找敵人的薄弱點,這樣紅軍行進靈活機動的性質就顯示出來了。一渡赤水以後,進入四川的古藺和敘永地區。後來,到了雲南的威信縣,在扎西召開了扎西會議。在扎西會議上,遵義會議的決議通過了。所以説,扎西會議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二渡赤水之後,中共中央還召開了茍壩會議,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的新三人團。

  之所以説四渡赤水打得非常精彩,比如在二渡赤水的時候,國民黨軍隊絕對沒有想到紅軍渡過赤水河之後還會返回來二渡赤水,再攻遵義。遵義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僅次於貴陽的貴州第二大城市。再攻遵義,已經是一個主動的軍事行為了,其目的就是想把敵人的力量調集過來,最後把雲南龍雲的軍隊都調過來了。為什麼後來紅軍到雲南境內巧渡金沙江?其實這就是一種有意的戰略謀劃,通過機動靈活的戰術來打擊敵人、消滅敵人。

  再攻遵義,最著名的就是攻打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一句中的“雄關”指的就是婁山關。在攻打婁山關時,戰鬥也是非常的慘烈,紅軍的傷亡也非常大。當時,軍團的參謀長鄧萍犧牲了,趴在他旁邊的是張愛萍。

  而血戰湘江時“斷腸明志”的陳樹湘師長街道命令,12月1下午兩點之前,所有的部隊必須趕到湘江,過了兩點,所有的防守部隊、阻擊部隊就要撤離。接收到這個電報的時候,他們距離湘江還有70公里,怎麼可能趕到湘江邊上?過不去了。1934年紅軍長征出發之前,34師是六千多人,打到最後,陳樹湘率領最後的一百多人準備返回原來的地方去打遊擊,但就是這一百多人,還被敵人衝散了。最後陳樹湘受傷被捕,他為了不當俘虜,咬著牙把腸子擰斷,壯烈犧牲,時年29歲。但即使他已經犧牲了,國民黨軍還是把他的頭割下來去領賞。他的頭被運到了長沙,挂在城墻上。共産黨人的那種錚錚鐵骨在他身上體現得太生動。當地老百姓知道紅軍的為人,對老百姓來説,紅軍可以説是一種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軍隊,真正是老百姓自己的軍隊。我們知道紅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有一個就是“到府板、捆穀草”。意思就是部隊來了以後,要幫老百姓做事,比如掃地、挑水等,走的時候,要將睡覺用的鋪開的穀草捆上,原封不動還回去。有時候需要把老百姓的門板拿下來當床,睡完覺以後,走的時候要把門板安上。這就是紀律。古往今來,中國的歷史上沒有過這樣的軍隊。老百姓有感於紅軍的恩情,悄悄地把陳樹湘的遺體掩埋了。

  鄧萍犧牲以後,張愛萍一定要把鄧萍參謀長的遺骸找到,然後把他移到遵義烈士陵園。紅軍長征中犧牲的將領很多,鄧萍可以算是職位最高的一個領導人了。紅軍過草地的時候,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幹部就是70多位,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環境多麼惡劣。

  人民群眾的支援也是長征勝利的重要條件。紅軍戰士對於老百姓是一種骨肉深情,老百姓對於紅軍也是盡其所能。當時國民黨反動派要來挖紅軍的墳,老百姓千方百計要把墳留下來,就説這是神墳,誰要挖了,誰就會倒楣。結果當地的反動惡霸把墳挖了以後,他們家真的出了大事,老百姓説這是罪有應得,後來就沒人敢去挖紅軍的墳了。

  四渡赤水之後,紅軍搶渡金沙江,進入四川的會理縣,並且在這個地方召開了會理會議。

  那麼接下來往哪兒走?怎麼走?劉伯承提出,一個是走大路,到川北跟紅四方面軍會合,還有一個是經過彝族少數民族聚住區。最後劉伯承提出,不能夠走大路,因為國民黨知道紅軍的目標就是要去和紅四方面軍會合,所以只能走小路。在通過彝族區時,劉伯承跟小葉丹兩個人彝海結盟,紅軍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區。之後就是飛奪瀘定橋、搶奪安順場、過雪山草地,到了川西北去和紅四方面軍會合。

  毛主席形容紅軍的長征是“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面對國民黨的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紅軍就是靠這種機動靈活的戰術和敵人週旋。紅軍長征經過了十多個省份,幾乎半個中國都被紅軍走遍了。

  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本來應該同心協力、共同北上抗日的,但是很遺憾,張國燾利欲熏心,搞分裂主義,伸手要權,儘管中央也做了很多考慮,臨時替補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成員都把紅四方面軍的若干將領替補進來,但是張國燾仍然野心不滅,還是要南下,還提出了“打到成都吃大米”的口號。紅軍如果繼續北上,就到了陜甘地區,再去北上抗日就非常方便了。但是張國燾還是堅持南下方針。1938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三月會議,專門討論了張國燾分裂主義錯誤。當時,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之後,紅四方面軍的徐向前、陳昌浩和中央紅軍的毛澤東等組成了右支隊,朱德和劉伯承分到了紅四方面軍,和他們組成左支隊。在這種情況下,葉劍英發現了張國燾派給陳昌浩的電報:“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這樣一來事情就非常危險了。兩河口會議已經確定了北上方針,現在張國燾要南下,還要徹底開展黨內鬥爭,怎麼辦?所以黨中央決定先行北上,毛澤東等帶著當時的紅一方面軍和紅三方面軍脫離了右支隊,搶奪臘子口,到達哈達鋪。

  在這個事情上,很多紅四方面軍的指戰員是不太服氣的,徐向前就曾説過一句話:“天下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當時的紅軍大學是跟著毛澤東他們走的,李特專門派了人來追的,但是毛澤東説了一句話:我們先走一步,你們以後也要沿著這條路來走,我們在那邊等著你們。結果這句話不幸言中。張國燾帶領部隊南下以後,開始的時候確實打了一些勝仗,但是在四川省名山縣百丈關戰役中,殲敵15000人,紅軍戰士犧牲8千人。這一仗打下來,紅四方面軍元氣大傷,南下行動遭到失敗,就只能又回到川西北地區。大家知道,川西北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而且山高林密溝深,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因此紅軍在這個地方根本就待不住。張國燾曾宣告成立“第二中央”,聲稱原來的中央是非法的,並宣佈開除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的黨籍,但最後他還是把“第二中央”取消了,被迫帶領紅四方面軍和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面軍及紅一方面軍的部分部隊一同北上,1936年10月在甘肅靜寧縣將臺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那麼,紅一、紅二、紅四三個方面軍勝利會合了,紅三方面軍在哪呢?沒有紅三方面軍。原來計劃著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團和粟裕、樂少華、尋淮洲率領的紅七軍團會合以後,改編為紅三方面軍。結果部隊失利,改編紅三方面軍的計劃落空。

  會合以後,西路軍的兩萬一千多人渡過了黃河,實行寧夏戰役計劃。

  後來,徐向前、陳昌浩率領西路軍打得非常慘烈,最後集體作出決定,讓徐向前、陳昌浩兩個人回延安給中央彙報情況。他們回到延安之後,毛主席見了陳昌浩,特別是見了徐向前,説了這樣一句話:你回來就好。

  剩下的西路軍可以説是在沒有根據地、沒有援兵、沒有武器彈藥支援的情況下,在戈壁灘上和馬家軍的騎兵浴血奮戰,打到最後,只剩下李先念率領最後一點殘余部隊,西出祁連山,到了星星峽,兩萬多人的隊伍只剩下了447人。當時,很多西路軍的將士被俘了,國共合作以後,把他們營救了出來。還有很多失散的紅軍,後來陸陸續續歸隊。但是,整個西路軍的失敗確實是一個非常慘重的損失,兩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紅四方面軍本是一支中國共産黨長期培養、經過了無數戰火考驗的部隊,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最後在戈壁灘上失敗。大家如果有機會到甘肅去,一定要去高臺烈士陵園、倪家營子的西路軍烈士紀念碑看一看。那裏展出的很多照片是我們沒有看見過的,一片一片全是西路軍將士的屍體,甚至有的紅軍將士的頭被割下來拿去領賞。

  三、長征的經驗和教訓

  紅軍長征能夠取得勝利,要克服隊伍中的分裂主義因素,克服錯誤傾向,包括李德等人的“左”傾冒險主義,也包括張國燾的分裂主義。

  從外界客觀條件來看,不僅自然環境惡劣,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為什麼我們説長征是英雄史實,是人間奇跡,就是因為紅軍長征的勝利是十分不易的,是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取得的一場了不起的勝利。後來斯諾在《西行漫記》裏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歷史。這段歷史就像一個地球的紅飄帶,二萬五千里,全部是用腳走出來的。

  但是要注意,不要一説長征就以為是指的紅一方面軍,還有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大家都是為了紅軍長征做出重要貢獻的。我們今天緬懷紅軍將士,緬懷經過長征的無數英雄先烈,就是要繼承這種“理想信念高於天”的精神,繼承發揚不怕一切艱難險阻的品質。

  回憶那一兩年的歷史,其實就是用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中國共産黨的歷史,確實是一個艱苦奮鬥的歷史。毛主席形容“進城”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澤東的智慧就是我們黨的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

  今天通過這個報告了解了很多有關長征的內容,希望以後大家也能多了解我們黨的歷史,更好地發揚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作風,來把我們黨今後的工作做得更好。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