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聽,赤水河在訴説(長征記憶尋訪紅軍部隊)

2017年01月13日 10:26: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真是運動戰的典範。”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回到領導核心。紅軍剛剛擺脫桂系、湘係軍閥的追擊,又遭遇黔係、川係軍閥的堵截,蔣介石嫡系部隊更是窮追不捨。危難之際,毛主席運用一連串天才的戰略決策,帶領紅軍縱橫馳騁于川滇黔邊界地區,巧妙穿插于敵軍重兵之間,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成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就是“四渡赤水”,數十年後毛主席稱其為一生之中的“得意之筆”。

  (一)

  天蒼蒼,雨瀟瀟,山隱隱,水迢迢。

  初秋時節,驅車在遵赤高速公路上,窗外時而掠過稀疏的木樓,時而閃現成片的寨子,它們在迷蒙的水氣霧靄中顯得有些肅穆。赤水河在這片深山幽谷之中,湯湯流淌,似乎保持著當年的節奏。

  習水縣土城鎮是紅軍一渡赤水的地方。如今,渡河浮橋沒了蹤影,戰場遺址早已模糊,紅軍曾經行軍駐足的青磚老街也被開發成旅遊步行街。雨天裏,有幾個老人安逸地坐在屋檐下,一邊納著鞋底,一邊招呼行人。

  “當年毛主席、朱總司令都住在這條街上,耿飚就住在我家隔壁。”93歲的羅明先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自幼習武出身,身板硬朗。聽説記者採訪,熱情讓座。“那時候國民黨宣傳,説紅軍要來了,殺人如割草,共産共妻。年輕婦女都躲到山裏去了。紅軍進來以後很客氣,真的很客氣,都睡在街上,不進你的屋。”

  “那時候是冬天,紅軍沒得吃,衣服穿得也很薄。”“打仗打得慘,有些戰士沒水喝,就喝自己傷口上的血。”羅明先老人對80年前的場景印象很深,“但是後來紅軍要轉移,督促徵集門板、小漁船,搭建浮橋。紅軍給每家預付了大洋,每條船有三五塊大洋,門板背面寫了戶主姓名,方便群眾日後取回。”

  紀律嚴明、愛民為民,紅軍很快得到了群眾擁護。一首民謠《我渡紅軍過赤水》由此傳唱開來。

  走到老街的盡頭,便是四渡赤水紀念館。一張張軍事地圖、一幅幅歷史照片,頃刻間把記者帶入了當年的戰鬥現場。墻上懸挂著時任中央縱隊幹部團政委宋任窮的一段回憶文字,“1935年1月28日,我軍由遵義附近進抵貴州西北部的赤水一帶。在土城楓樹壩、青杠坡與敵人發生激戰……敵人打過來,我們打過去,有時同敵人進行肉搏戰,打得十分激烈和艱苦……”

  據記載,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後,紅軍經古藺,走敘永,于2月上旬到達扎西。中革軍委及時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毛主席總結了前一段戰鬥中的教訓,並且指出敵軍主力大部隊都被吸引過來,黔北空虛,應該“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佔遵義”。這一戰略方針,讓紅軍收穫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紅軍自2月11日由扎西揮戈東進,18天中出敵不意,聲東擊西,橫掃1100里,殲敵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人。蔣介石懊惱這是“國軍自追擊以來之奇恥大辱”。

  (二)

  貴州“地無三尺平”,但如今天塹變通途,縣縣通高速。記者沿河南下,很快就來到了三渡赤水所在地——仁懷縣茅臺鎮。渡口處,茅臺酒廠和四渡赤水紀念園隔岸相望。河面上,鋼板、鐵索、麻繩,再配上若干紅星模型,一座現代版的浮橋又讓它們脈脈相通。

  距離渡口約20分鐘車程,有一個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145名英魂長眠於此,守墓的是90多歲的劉福昌老人。不巧老人前兩日摔傷了腿,送回老家療養。記者從老人親手栽種的一棵棵參天大樹中,體會光陰的故事:1935年,16歲的劉福昌親眼目睹了三渡赤水前的魯班場戰鬥,被紅軍的英勇獻身感動,後來他也參過軍當過兵。1971年,政府安排他看護陵園,這一守就是40多年。據説老人還在陵園對面的山上買了一塊墓地,他説“要永遠守護著自己的親人們”。

  1935年3月2日蔣介石飛往重慶,親自策劃新的圍攻。毛主席及時洞悉敵軍企圖,決定將計就計,故意在遵義、鴨溪地區徘徊,從中尋找有利戰機。其中在茍壩一帶,他力挽狂瀾,説服紅軍放棄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並深入分析敵情,“魯班場有周渾元的13師和96師,打好了,油水大;第二,打不好有路可走,蔣介石現在畫的這個圓圈,目前也只有這個方向鬆動一點,前景好一點。大不了再過一趟赤水河。”

  1935年3月15日,紅軍向魯班場發起進攻,3小時後主動撤出戰鬥,並於次日出乎意料地三渡赤水。緊接著,毛主席再出奇謀:派出一個團佯裝向古藺挺進,誘敵西進。主力部隊則埋伏在川南的大村、鐵廠地區,伺機折返,四渡赤水,突出重圍。

  為了紀念這一戰爭史上的奇觀,當地政府專門修建了一座紀念塔。沿著渡口拾階而上,塔前擺放著一束花圈,像是有人剛剛來過。據介紹,塔高25米(25000毫米),寓意著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塔身由四片形似浪柱的建築依序錯落而成,凸顯主題——四渡赤水。塔座為木船造型,寓意著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乘風破浪前進。

  (三)

  “年老的等來了,年輕的闖到了。”羅明先對記者説,“當年貴州有很多幹人,就是要飯的人。紅軍來了,打土豪劣紳,接濟窮苦百姓。”“新中國成立了,日子就更紅火了,去年以來政府還給我每個月發1200多元的補助。”

  幹人變甘人,全面奔小康,這源於中國共産黨在革命、建設、發展時期對“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牢牢堅持。採訪最後一天,記者專程趕赴遵義市人民醫院,拜訪一位當年走完長征全程、後期紮根老區建設的老紅軍、老書記。一路上看到,中心城區熙熙攘攘,新區建設如火如荼,一派欣欣向榮。

  王道金,江西興國人,今年已經101歲。遵義會議召開時,作為紅三軍團十一團的警衛連長,他曾和戰友們一起為會議站崗放哨。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一渡赤水在土城,二渡赤水在太平渡,三渡赤水在茅臺,四渡赤水還是太平渡……”老人的腿腳不太方便,但説起當年的戰事,還很清楚,“那時紅軍非常艱苦,前有劉湘的堵截,後有王家烈的追兵。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們把大炮那些重的東西都沉到土城邊上的河裏了。”“生活上也比較困難,敵人的飛機扔炸彈,炊事員們沒法做飯,吃飯都是問題。但我們還是照常行軍打仗,否則就要被敵軍打。”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紅軍取得了勝利。新中國成立了。1958年響應中央關於部隊支援地方建設的號召,王道金從部隊轉業,沒有選擇組織安排的廣東,毅然決定奔赴貴州,自此在銅仁、遵義工作了半個世紀。“當年長征路過遵義,看到這裡的人過得特別苦。所以我要來和他們一起搞建設。”

  (四)

  王道金回到了“熟悉的親人”身邊,“四渡赤水”的紅軍部隊也在秉承著長征精神,為強軍夢、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沂山壯美,濰河滔滔。駐紮在山東濰坊的第26集團軍某摩步旅,對赤水河充滿感情。因為當年在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編制內參加戰鬥的“紅色尖刀連”和“鐵腳板連”,就在這個旅。

  秋風正勁,沙場點兵。記者採訪時,他們正準備在濰北某炮兵靶場進行實兵對抗演習,演習全程突出實戰化,不設預案,不念腳本,旨在檢驗部隊實戰化訓練水準。“紅色尖刀連”“鐵腳板連”是這次演練的主攻連。

  “近年來我們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深入開展讀紅色書籍、辦紅色板報、建紅色論壇、尋紅色足跡等多項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官兵傳承紅軍歷史,勇擔時代使命。”旅政委李文舸説,英勇與智慧早已融入每一位官兵的血液,兩支連隊在戰與火的考驗下逐漸形成了以“鐵心向黨、爭上頭陣、敢打硬仗、永爭第一”為核心的“紅色尖刀精神”和以“英勇頑強、機智靈活、死打硬拼、不畏犧牲”為主要內容的戰鬥作風,1997年至今,年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連和先進連隊。

  記者在旅史館看到,一個印有“中國首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字樣、填滿官兵簽名的聯合國會旗格外顯眼。2015年1月8日,該旅作為中國軍隊首次成建制派出步兵營的作戰力量參與維和任務。近年來,國際維和、赴外聯演、搶險救災、全域機動等任務越來越多。

  80年前,紅軍前輩走過兩萬五千里橫穿大半個中國,如今,新一代官兵飛越數萬公里跨越大半個地球。這支打著綁腿從井岡山走出來的紅軍部隊,跨越時空,邁上了強軍興軍的新長征,他們的紅色足跡正在不斷延伸……

  軍營裏再次響起那首熟悉的旋律:“聽吧新征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戰旗上寫滿鐵血榮光……”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