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華社:長城刻畫黃河扔垃圾 黑名單為何不管用

2017年01月13日 10:26:3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題:長城刻畫黃河扔垃圾 “黑名單”為何管不住不文明遊客?

  新華社記者周蕊、程迪、魯暢

  出門旅遊不亂扔垃圾、甚至還主動參加志願活動清理進藏公路沿線的垃圾,文明旅遊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中國人的選擇。然而,國慶期間,仍然出現了長城刻畫不聽勸阻、黃河濟南段一地垃圾等不文明場景,再度引發關注。

  遊客多了垃圾少了 文明旅遊成“黃金周”新風尚

  以往的天安門廣場,頻現國慶當天“xx萬人看升旗,保潔員清走x噸垃圾”的報道,而今年國慶,天安門廣場迎來約11萬人觀看升旗儀式,北京環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數量明顯減少。

  來自寧波的陸先生告訴記者,深夜一兩點就有很多遊客入場了,帶著報紙、墊子和食物準備在廣場上過夜。“大概六點半升旗儀式結束後,有的遊客合了影就走了,沒有處理垃圾袋、水瓶子,但絕大多數遊客都處理了垃圾,還有遊客、志願者等自發地撿拾垃圾。”

  “天安門廣場代表著中國,是國外遊客眼裏中國的象徵。”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教授韓玉靈認為,遊客在這裡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自身的文明素質,也向世人展現著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天安門廣場觀旗越來越文明,彰顯出我國旅遊文明建設的新成就。

  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江西,文明旅遊也已經成為了這個國慶“黃金周”的新風尚。世界自然遺産三清山上,年逾五旬的環衛工林裘地每天都要在腰上係起直徑約3公分的麻繩,在搭檔的幫助下,空降到落差幾百米的山谷中,以“蜘蛛人”的高難度姿態清理遊客扔下的垃圾。

  “現在遊客的環保意識強多了,雖然如今遊客數量比幾年前翻了幾倍,但在景區裏亂扔垃圾的卻很少,每天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少了,即使是國慶節旺季,垃圾也不多。”他説。

  在南昌,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滕王閣景區內遊客摩肩接踵,但得益於人們旅遊的好習慣,景區內的垃圾卻不見增多。市民劉麗娟告訴記者,自己出門旅遊有自帶垃圾袋的習慣,垃圾都自己帶著,丟到垃圾桶裏去。

  長城“到此一遊”引發眾怒 “黑名單”威懾力有待提升

  和大多數國人出遊文明素質提高相對的是,國慶期間,依然有一些文明素質低下的行為,在網路上形成熱點。在散客化出遊的時代,不文明行為面臨著“捉難、限難、罰亦難”的現實困境,黑名單機制的成效有待提升。

  有媒體報道稱,10月4日,山東濟南黃河濼口浮橋東側北岸,遍地是遊客扔的垃圾。儘管河灘上放置有垃圾桶,但一些遊客為了省事,直接將垃圾扔到河灘上,一些垃圾還漂浮在河水中,旁邊豎立的環保警示牌也遭到破壞。

  遊客“長草的三顆心”10月3日在八達嶺長城景區遊玩時,發現有對情侶不僅對“禁止刻畫”指示牌視若無睹,一邊刻畫一邊拍照片,對自己和身邊其他遊客的勸阻也置若罔聞,就把這對情侶破壞長城的現場拍照發上了微博。這一曝光不文明遊客的做法在獲得超過萬名網友點讚的同時,還引發數千名網友討論遊客黑名單制度是否不夠“給力”。

  據了解,實行一年多來,“不文明遊客黑名單”上只有20多個名字。和眾多的不文明行為相比,“黑名單”的“拉黑”速度和範圍均有明顯不足。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黑名單”上線以來被媒體和網友曝出的不文明事件至少數十起,很多不文明行為均“有圖有真相”,但這些不文明行為的當事人大多至今未能出現在旅遊部門的“黑名單”中。

  儘管自由行成為國民出遊的主要方式,全域旅遊的時代已經到來,但“拉黑”目前依然沿用的是跟團遊時代的思維,勸阻和採集“黑名單”證據的工作大量依賴於本身沒有執法許可權的旅行社或者導遊,同時也極少能兼顧到在景區之外的飲食、交通和城市觀光等環節裏面的不文明行為,客觀上限制了“拉黑”的廣度。同時,“黑名單”在遊客何種行為會導致何種程度上的“拉黑”和受限等細節問題上,也少有公佈,影響了這一制度的威懾力。

  “黑名單”長“牙齒” “紅榜”樹立新風

  專家指出,要真正樹立文明旅遊新風尚,不僅要讓“黑名單”制度真正“長出牙齒”,使不講文明行為者受到懲處限制,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導,倡導做“中國好遊客”,積好文明跬步。

  隨著全域旅遊的逐漸推進,近年來,一些城市逐步引入了多部門聯動的綜合執法模式。目前,海南、貴州、新疆等地都已開始試點警察在旅遊點執法,以期解決旅遊監管體系長期缺少執法力量的問題。

  針對不文明行為的判罰,北京近日發佈的《北京市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暫行辦法》明確提出,對列入“旅遊不文明行為記錄”的遊客的單位或街道出具告知函,同時建聯合懲戒工作機制,被“拉黑”的遊客資訊將通過內部資訊平臺通報給旅行社、景區、飯店等,在一些實名制景區、博物館,高峰期經營單位可以限制其購票參觀。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還要培養人們的公共意識,尊重出遊地居民的文化和習慣,自覺保護當地的環境。

  林裘地説,三清山的100多名環衛“蜘蛛人”撿垃圾,往往有意選擇在遊客集中的位置和時段,“每天數十次‘表演’給來山的幾萬名遊客觀看,在撿垃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喚起遊客對保護自然和環境的意識。”

  “景區可以通過罰款方式來懲罰亂丟垃圾者,但這僅僅是倡導綠色文明旅遊新風尚的第一步,在堵的同時,我們力求採用更多教育和引導為主的方式。”三清山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葛健説。(完)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