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型央企間重組整合步伐加快 壓力下“抱團取暖?

2017年01月13日 10:26:3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界面】

  寶鋼與武鋼,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港中旅與國旅集團……近一段時期以來,大型央企間重組整合的步伐明顯加快。是經濟下行壓力中的“抱團取暖”還是做強優目標下的“強強聯合”?他們的“聯姻”又能否實現“1+1>2”的目標?

  1.“減法”不是目的,提質才是方向

  【聲音】

  “國企改革無非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佈局;二是活力。優化佈局、增強活力,所有的改革舉措都是為這兩個目標服務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評價國企改革的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央企業間産業重組、合作整合是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結構的必然要求。

  去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國企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對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對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資源配置,促進央企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

  去年以來,國資委先後完成了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招商局和中外運長航、中國五礦和中國中冶、中糧和中紡、港中旅和國旅、中國建材和中材、寶鋼和武鋼7組14家中央企業聯合重組。

  “大多中央企業分佈在傳統産業中,一些企業發展仍然主要依靠擴大規模、增加投入。一些國企行業産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核心競爭能力不強,重復建設、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通過強強聯合、專業化整合、並購重組等手段開展産業重組、合作、整合,有利於推動解決中央企業發展過程中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等問題,推動企業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增長轉變,在更高層次、更高水準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央企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中央企業主業不彰、投資分散、同質化經營、“大而全”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國有資本涉足行業過寬、戰線過長,有的企業在國民經濟96個大類中涉足70多個,法人單位數量過多,不同層級子公司之間業務交叉混雜,相互競爭,影響了企業的整體功能。據了解,很多企業的虧損多集中在5級以下企業中,沒有很好地清理和整合,出現了大量低效無效資産、“僵屍企業”和長期虧損企業,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效率和品質。

  另一方面,中央企業所處行業既有部分行業産能嚴重過剩,又有一些行業供給不足;既有很多低端産品銷售不暢、大量積壓,又有不少中高端産品滿足不了需求。比如,製造業高端設備的關鍵零部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國産機器人僅佔市場份額的30%,且集中于行業低端;航空材料大部分需要進口,航空航太器及其零部件年進口額約1700億元。

  前不久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宣告成立,業內將其看成是“在央企重組多做‘減法’的時候做起了‘加法’”。“央企結構調整的步驟既要重組整合一批,也要鞏固加強一批。大企業宜合宜分,都與全球經濟形勢、産業演進階段、國家經濟戰略、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密不可分。‘加法’還是‘減法’不是關鍵,關鍵是通過重組整合實現提質增效,提高國際競爭力。”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強強聯合是央企“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通過企業重組可以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減少無序競爭和同質化經營,逐步佔據産業鏈高端,實現央企做強做優做大,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2.不要物理疊加,要催生“化學反應”

  【事例】

  日前,中航工業將房地産業務整體剝離,全部劃轉保利集團,同時與國機集團就八萬噸模鍛壓機項目展開闔作。“如果説剝離地産業務是‘退’的話,與國機集團模鍛業務的合作就是‘進’。”中航工業集團總經理譚瑞松表示。

  李錦認為,判斷兼併重組是否成功的標誌,是企業能否形成協同效應,發揮體系性優勢,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那麼,央企聯合重組後的運作效果究竟如何?

  據了解,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重組後,對4家上市公司重新定位,完成了集裝箱運輸、碼頭運營、航運金融、油氣運輸四大業務整合,産業協同效應顯著增強。招商局和中國外運長航重組後,海外業務佈局更加合理,産業鏈更加優化完善,有利於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國五礦和中國中冶重組後,兩家企業在礦産資源開發利用與冶金建設方面的優勢緊密結合,增強了資源控制和開發能力。中糧集團與中紡集團重組後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大大提高,具有一定的國際市場話語權。新成立的中國旅遊集團提出,重組後要堅定不移地朝著“中國第一、亞洲前茅、世界一流”旅遊集團的願景目標邁進。

  數據顯示,央企專業化整合成效顯著,“1+1>2”的效應逐步顯現。鐵塔公司成立後,助力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運營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據統計,2015年三家運營商共節省投資500億元,節省維護費用近40億元。油輪整合也效益顯著。中國外運長航與招商局集團合資成立了油輪船隊規模世界第一的VLCC公司,單船收益水準大幅提升,2015年成立當年即實現盈利,2016年上半年在國際航運市場低迷情況下,實現利潤11億元。五礦與中冶合併後進行了大規模部門職能調整,總部管理層人數壓縮超六成。

  “去産能”是當下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鋼鐵行業首當其衝。依照之前設定的目標,寶鋼未來三年內壓減産能920萬噸;武鋼今年分別退出煉鋼、煉鐵産能442萬噸和319萬噸。專家分析,兩家企業合併後産能規模躍居全球鋼鐵業第二,行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同時,企業可以通過調整自身生産節奏促進市場供需平衡,擠出無效劣質供給,更加有利於“去産能”目標的實現。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重組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要想真正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深耕整合,催生“化學反應”。在他看來,央企成功實現重組,關鍵要“抓好五個聚焦”:“一要聚焦整合融合,增強合力;二要聚焦深化改革,積極推進內部體制機制改革;三要聚焦提質增效,增強動力;四要聚焦世界一流,增強實力,形成産業鏈凝聚力,增強産品供給力,提升國際化經營力;五要聚焦黨的建設,增強凝聚力”。

  3.要使結構更合理,更要實現“1+1>2”的效果

  【目標】

  《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中央企業戰略定位更加準確,功能作用有效發揮;總體結構更趨合理,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發展品質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央企是‘國家隊’,央企的兼併重組必須從其地位與使命來考慮,綜合來看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即是否有利於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國際安全、國家活力、國家穩定、國資增值。”李錦認為,企業重組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因企制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要堅持與改革相結合,在調整重組中逐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企業。他表示,中國企業正在迎來與全球企業接軌的重組潮,兼併、分立、剝離等各類重組動作的頻率都會升高。

  總規模達3500億元的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日前正式成立。基金80%的投資都將用在國有重點骨幹企業結構調整上,包括央企的兼併重組、過剩産能退出通道機制建設、國際化發展等。

  央企産業重組合作是一篇大文章,牽一髮而動全身。肖亞慶表示,下一步要加大中央企業産業重組、合作整合的力度。“中央企業在産業重組合作過程中,一方面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內部規章制度,依法依規,規範操作,確保生産經營和職工隊伍穩定;另一方面要通過産業重組合作,在突破關鍵技術、掌握核心資源、打造知名品牌、拓寬市場渠道、提升産品品質、提高産業集中度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切實實現産業重組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肖亞慶指出。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