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喬德雄老人:紅軍的故事我要一直講下去

2016年09月28日 16:11:28  來源:寧夏新聞網
字號:    

  採訪團來到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賀璐璐 馬建寧 徐靜 姚振國 胡俊)9月的寧夏彭陽縣,秋色斑斕,梯田壯美。這裡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過。1935年10月,紅軍長征時在彭陽留下了小岔溝和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任山河戰鬥遺址、紅河地下黨支部遺址等許多珍貴的紅色記憶。

  9月27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寧夏站採訪團來到彭陽縣城陽鄉長城村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追溯曾發生在這裡的紅色故事。

  在紅軍長征毛澤東居室前,喬德雄把這段歷史娓娓道來。

  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是彭陽縣城陽鄉長城村喬家渠組喬生魁的舊宅。喬生魁的孫子喬德雄老人今年已經71歲了,身板硬朗的他為我們詳細講述了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在這裡革命戰鬥的故事。

  1935年10月8日,紅軍輾轉到達白楊城後正準備休息吃午飯,突然遭遇敵機轟炸和追兵逼近。紅軍沒來得及吃飯就立即起程向東北方向前進,毛澤東隨右路軍于傍晚到達長城垣喬家渠一帶村莊,夜宿喬生魁家。當時,喬生魁妻女見有部隊進莊,躲藏到家中案板底下,警衛人員進窯後聽到響聲,叫出了她們,並説明紅軍是自己的隊伍,使她們消除了恐懼心理。毛澤東請喬妻母女燒些開水喝,喬生魁的妻子不僅為紅軍燒了水,還專門把從娘家帶回的羊腿做好給大家當做晚餐。晚上,毛澤東就睡在窯洞中用案板支起的簡易床舖上休息,次日,毛澤東率紅軍向陜北前進。

  窯洞中用案板支起的簡易床舖.

  2000年5月,喬德雄兄弟們為紀念毛主席曾夜宿其家,自發籌集資金用石砂岩雕鑿一座紀念碑立在舊宅。為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2010年,彭陽縣政府投資200多萬元修復重建窯洞,將這裡打造成為集鄉村民俗與紅色經典為一體的紅色旅遊基地,喬德雄老人也搬進了毛主席住宿的窯洞對面新建的房子中,成為了這個長征宿營地的義務講解員。據喬德雄老人介紹,每到週末就會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這裡參觀,聆聽紅色故事。

  採訪中,喬德雄老人胸前佩戴的一枚紅色毛主席紀念像章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當記者問到這枚像章是否每天佩戴時,老人情不自禁用手擦了擦本就閃著光輝的像章,神情顯得無比自豪。老人説:“這枚像章我戴了30多年,越磨越亮。毛主席帶領紅軍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為我們老百姓帶來了好生活,我要把爺爺奶奶給我講了無數遍的長征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紅軍艱苦奮鬥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對紅軍長征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彭陽縣委宣傳幹事牛玉東是這樣解讀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是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彭陽從建縣到現在34年的發展,正是秉持著紅軍長征那種堅定執著,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我們有生態建設的‘三苦精神’、有翻越脫貧攻堅這座大山的必勝信心,這些都是促進彭陽發展的精神力量。現在的彭陽山青水綠,百姓安居樂業,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是我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永遠銘記的囑託。”

  這裡成為彭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全貌。

  窯洞內陳列的老物件。

  喬德雄老人的新窯洞。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