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吉林為何成為全國唯一

2016年09月27日 06:08:3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原標題: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吉林的國家任務

  在吉林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場如火如荼的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正在拉開帷幕。

  “十三五”開局之際,在中央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的部署中,農業大省吉林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省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的試驗田,被賦予了探索以金融破局“三農”這個薄弱環節的國家任務。

  這既是中央對吉林省多年農村金融改革成績的肯定,也是賦予吉林省引領農村金融改革未來發展的一項重任——探索一條可操作、可複製的普惠型農村金融發展之路,並力爭通過金融綜合改革,促進農業的轉型升級,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這是一項艱巨而又極富挑戰性的國家任務。被稱為農村金融改革“排頭兵”的吉林又會交出怎樣的答卷?

  農村金改試驗區緣何落地吉林

  對於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研究處處長劉洪飛來説,2015年12月2日是一個讓他和同事感到既意外又振奮的日子。這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選擇一批條件成熟的地區分類開展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為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積累經驗。會議決定,在吉林省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

  很快,劉洪飛還了解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親自帶著吉林的金改方案向總理彙報。“怎麼會這麼快?層級又這麼高,我們都覺得很意外,對我們這些參與起草改革試驗方案的小組成員真是莫大的鼓舞。”10天以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發佈《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方案》。

  中央高度重視,吉林最終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省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田。

  吉林省金融辦主任胡斌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改革試驗的最終目的,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而要在全國選取一個省進行農村金融改革探索,吉林省應該説是不二選擇。”

  早在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吉林省代表團審議時就強調,要充分發揮吉林農業的特色和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爭當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吉林考察,再次寄望吉林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由此可見,中央對吉林探索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所寄予的厚望。

  長期以來,吉林省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主産區和商品糧基地,在全國糧食生産百強縣前10位裏獨佔6席,連續多年糧食商品率超過80%,是我國不間斷調出糧食的重要省份,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在吉林省糧食連年增産豐收的背後,種植結構單一、發展空間收窄、農民增收乏力等一些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問題也逐步顯現。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速降至11年來最低,低於全國8.9%的平均水準,更低於遼寧、黑龍江,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巨大。吉林省的農業經濟大而不強,農民勞而不富,二元化特徵顯著,這是一直困擾農業大省吉林的突出問題。

  同時,在糧食價格長期倒挂和國家收儲政策調整的背景下,財政、産業政策的單方面投入已難以為繼,對“三農”發展的支援效能正在遞減。

  “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在農村的改革措施是以財政和産業手段為主、金融手段為輔,當財政的投入難以為繼,産業規劃也相對清晰,中央作出了重大的思路調整,將金融從配角提升到了與財政、産業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共同發力助推‘三農’發展。”一位金融業內人士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金融可以撬動社會資源投入‘三農’領域,促進農村各要素的優化配置,通過金融與産業、財政政策的協同配合,更可以進一步放大産業政策效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共同推動農業的轉型升級。”

  這是中央推動農村金改的一個重要背景。

  而在此之前,吉林省一直努力通過金融的改革和創新,來推進農業現代化,參與了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和農業保險首批試點,首創了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等新型金融産品。

  這一次,中央探索金融改革的突破口選擇了金融服務最薄弱的環節:小微企業和農村金融。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考量下,吉林率先成為農村金改的試驗田,幾乎順理成章。

  農村金改實施方案如何出爐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定方向、親自修改;

  金改實施方案數易其稿,從140 多條精煉至96 條

  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明確指示,“要抓好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吉林省省長蔣超良多次主持吉林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吉林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要求深化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業全産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激活農村要素市場,強化農村金融風險防控,探索走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普惠型農村金融發展之路。

  根據要求,吉林省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省農委等41個相關部門聯合建立了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推進聯席會議制度,集中本部門人力物力財力向農村金融改革傾斜。吉林省金融辦是這次農村金融改革試驗的牽頭單位,與另一牽頭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一道,逐條梳理中央八部委聯合出臺的《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方案》,緊鑼密鼓開展具體實施方案的起草。

  2015年12月28日,第一稿《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送達吉林省內主要涉農金融機構徵求意見。作為改革試驗實施方案起草小組成員的吉林省金融辦總經濟師苗忠有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回憶稱:“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日子,起草小組的各位同事加班加點,晝夜兼程,就想儘快出臺實施方案,推動改革試驗落地。”

  此後大約100天的時間裏(到2016年3月31日,吉林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實施方案》),他們先後三輪向各政府部門、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徵求意見。

  “吉林省領導非常重視,到了什麼程度?親自修改。”據了解,最初提交吉林省政府的《實施方案》共有140多條,分管經濟、金融、農業的多位副省長均親自指導《實施方案》的修改,逐句逐字地改,並且逐條問,每一條的背景是什麼,政策依據在哪?想要突破什麼?準備放在哪試驗?“問得非常細。不是倒背如流,也是瞭如指掌了。”胡斌回憶説,吉林省政府主要領導提出的修改原則是:條件具備的大膽推進,條件不具備的尋找條件推進,條件不具備而暫時難以找到條件也要深入研究、積蓄條件、伺機啟動。“一定要找準主要問題、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為全國走出一條農村金改的創新路子。”

  按此原則,經反覆推敲、斟酌,最終出臺的《實施方案》從140多條精煉至96條,涵蓋了幾乎所有與農村金融有關的內容。該方案以提升金融支撐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産業轉型升級能力為主線,著力破解制約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供給充分、市場健全、主體多元、功能齊備、産品豐富、便捷高效、風險可控的農村金融體系,把吉林省建成全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先行區、金融創新的示範區、金融生態的優質區和金融運作的安全區,全力推動試驗變示範、短期成果變長效機制,最終探索形成一條操作性強、複製性廣的普惠型農村金融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