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家談】G20峰會亮出中國自信,期待國際合作

2017年01月13日 10:27:56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華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聯合開展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5》8月29日在京發佈,《調查》首次覆蓋了G20中19個成員國(歐盟除外)。《調查》結果發現中國整體形象穩定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訪者最為期待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與《調查》結果一樣,隨著G20杭州峰會的腳步臨近,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各方均期待一劑有鮮明中國印記的藥方,助力世界經濟儘快走出困境,重新煥發活力。而中國作為本次峰會主席國,將在增長貢獻、責任擔當、倡議主張三方面起到示範、引領、協調作用,藉以進一步提升中國國家形象與自信,並以實際行動回饋海外受訪者對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

   G20誕生於1999年八國集團財長會議,旨在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並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合作共贏。當G20峰會一路走來,中國經濟總量也快速增長到了超過10萬億美元,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9年-20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度超過50%,即便今年中國經濟在供給側改革更高效增長方式的目標下有所放緩,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然超過25%。

   對於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奇跡,一些發達國家卻始終抱著自相矛盾的複雜心理。一方面,他們蓄意炒作中國威脅,一方面他們又極其渴望搭乘中國發展的便車;一方面,他們批判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一方面,他們又悄悄垂羨中國的制度優勢與發展方式。簡而言之,發達國家一方面恐懼中國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又希望中國經濟發展,進而提升、拉動包括自身利益在內的世界經濟增長。

   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心理對比,中國卻始終張揚著中國自信並模範踐行著中國貢獻。不論是國際經濟合作,還是對接聯合國千年發展議程中的國際維和、衛生防疫、減災扶貧、生態氣候、安全反恐、南南合作等國際責任,中國都始終走在最前列,充當主要建設者、倡導者的角色。但是,在做出這些國際貢獻的同時,中國國內依然有7000萬貧困人口。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幾年來,中國在充當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角色的同時,也在獨自默默承受各种經濟問題困擾,並自我調整、改革、療傷。

   一個人口占全球六分之一,經濟總量佔全球15%的國家承擔著大於自身能力的國際義務。2013-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26%,中國的責任無疑很給力。而本屆峰會,中國將從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多重角度分享中國經驗,做出中國貢獻,這將再次充分彰顯中國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經濟自信。

   “獨行快,眾行遠”,G20成員國人口占全球的2/3,國土面積佔全球的60%,國內生産總值佔全球的90%,貿易額佔全球的80%,更為重要的是,G20兼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與利益。G20峰會機制是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共商創新活力、合作共贏經濟增長方式的大平臺,更應該是個搭建聯動包容、共建共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舞臺。各國當同心攜手、民心相通、夢想相牽,推動杭州G20峰會相關成果文件助力世界經濟走出低谷,推進G20峰會機制走向全球經濟合作治理新模式。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