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談】G20杭州峰會的召開具有重大的國際戰略意義

2017年01月13日 10:27:57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圖片默認標題

  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將於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舉行。G20成員和嘉賓國領導人以及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應邀與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並主持會議,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等活動。這是一場國際盛會,具有重大國際戰略意義。以筆者看來,其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當今世界依然是一個不平靜的世界,此外,多數緊迫的跨國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國際金融市場監管、移民潮、犯罪 網路等等,絕非單一國家採取行動就能有效解決,亟需找到有效的全球治理模式。全球治理包括五大要素,即全球治理的價值、全球治理的規制、全球治理的主體、全球治理的對象和全球治理的績效。

  從議程的設置來看,此次G20峰會可望對上述五大要素進行整體規劃,因此杭州峰會在全球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對世界地緣經濟具有重大意義。隨著近代西方的崛起,國際貿易逐漸演變成工業製成品與原材料的強制性交換,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歐美發達國家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之間顯著的“中心-邊緣”結構,即原先鬆散、平等的國際貿易關係逐漸呈現出結構性和從屬性。在這種二元結構下,發達國家掌握著國際貿易的規則、貨幣、定價權與主導權,而發展中國家則充當發達國家的原料産地和工業品消費市場。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參與到了這一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中,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區域發展戰略和經濟地理格局,契合了以海洋貿易為主導的國際貿易形式,而以東部地區為基地的“中國製造”的蓬勃發展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更逐漸改變著近代以來 由西方強勢塑造形成的西方-非西方“中心-邊緣”的二元結構。具體而言,中國(東亞)的經濟成長正在使得國際貿易二元結構逐漸轉變成一種新的三角貿易結構。此次G20峰會提出的口號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的“中心-邊緣”地緣經濟結構進行衝擊,重新構建新的地緣經濟版圖。從這一點來説,G20峰會意義重大。

  最後,對反對美國經濟霸權具有重要意義。當今世界,國際經濟競爭不僅表現為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同時還表現為爭奪多邊國際競爭規則的制定權和修改權的競爭。在多邊國際經濟關係層次,在世界三大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美國控制了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擁有很大的發言權。當美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遇到障礙時,它常常通過制定有利於自己並修改不利於自己的國際遊戲規則,誘壓別國最大限度地開放市場,企圖控制它們的經濟命脈,從而鞏固和加強自己的霸主地位。例如,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制定和修改保護智慧財産權的規則,依仗其科學技術優勢,通過限制或鼓勵高技術出口來制約他國;美國在世界銀行通過制定和修改投資和外援的規則,依仗其資本優勢,通過經濟援助手段來干涉他國內政;美國在國際貨幣組織和西方七國集團中通過制定和協調經濟、財政、金融、匯率規則,依仗其經濟和金融優勢,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影響和操縱匯率,大發其財,並不斷提出一些“新構想”,以利主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提升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從本質上説,單邊、雙邊、區域和多邊方式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使美國産品自由進入各國市場,維護美國在國際經濟新秩序中的霸權統治地位,而這種霸權主義卻是在全球範圍內建立所謂“公平”的自由經貿體制的旗號下推行的。

  而此次G20峰會通過多邊論壇等形式探討世界經濟問題並力圖對當今世界經濟秩序中的不合理現象予以改正,在很大程度上對美國的經濟霸權政策進行了制約。“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中的包容實際上就是對排他性極強的美國經濟霸權政策的否定。 (馬堯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