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2016年08月29日 21:08:11  來源:江西日報手機網
字號:    

  江西日報記者邱輝強

  曾經的長征路,如今的築夢路,希望在這裡萌芽,中國夢在這裡騰飛。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中央網信辦主辦“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8月21日至27日,來自全國各地50多家媒體的60多名編輯記者沿著“贛州-于都-興國-瑞金-南昌”一路前行,探尋革命遺跡,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采寫出一大批“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報道。截至目前,各網站共發佈轉載新聞3800余篇,“長征路上奔小康”等相關話題微博閱讀點擊2.3億次。

  重走長征路:不忘初心,洗滌靈魂的精神之旅

  80多年前,中央紅軍在贛南邁開長征第一步。今天,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在贛南大地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從在課本中了解紅軍長征故事,到腳踏實地重走長征路,這對編輯記者來説是完全不同的體會。喝一口紅井水感受濃濃軍民魚水情,聽于都縣長征源合唱團演唱《長征組歌》,看興國烈士英名廊滿墻名單,在“一蘇大”會場合唱《國際歌》,在紅軍廣場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塔……一路走來,揮之不去的紅色印記深深烙在了大家心裏。

  在聽完百歲老紅軍王承登講述完長征故事後,千龍網記者劉陽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歷經風雨滄桑,王老胸前的獎章雖不再熠熠發光,但長征時期堅韌與執著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液裏。”

  《經濟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是繼紅軍之後,我國唯一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里的記者。此次受邀再次來到長征出發地,能跟這樣的老前輩一起採訪,大家都格外興奮。求是網編輯程衛軍感慨道,歷史,總能從現實中折射出磅薄的精神力量。我們今天重走長征路,是一次讓長征精神洗滌我們靈魂的精神之旅。我們深切緬懷先烈,是為了不忘記我們從哪來,又要到哪去;我們不忘初心,更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走好新的長征路。

  大家用腳採訪、用筆還原、用心感受、用情報道,在“長征”中完成了新聞理念與實踐的昇華。台灣網記者李傑採訪途中不小心崴傷了腳,但她還是忍著疼痛,向當地群眾借了一根棍子當拐杖堅持採訪。南方網90後記者王瑭琳是第三次參加“走轉改”活動,她動情地説:“這是我人生之中最充實、最難忘的一週。我們重走長征路,用青春丈量革命熱土。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更應該時刻弘揚跨越時空的長征精神,才能擔負起祖國與人民交托的重任。”

  全面奔小康:扶貧走新路,老區煥新顏

  走鄉村、入企業、訪農戶,大家不僅看到了贛南老區的嶄新面貌,還見證了老區人民團結奮進、艱苦奮鬥的精氣神。

  初秋的陽光照耀大地,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像畫一樣美。一排排白墻黛瓦的新房內裝飾一新,明亮通達,家電傢具一應俱全。羅坳鎮古嶂片區海拔500多米,為了讓深山移民脫貧致富,于都縣因地制宜,實施光伏發電産業扶貧項目,在古嶂移民新村每家每戶屋頂上都安裝了5000瓦發電機組,年發電量約7000度,年增收8000余元。光明網記者李政葳採訪完後深有感觸:“政府不僅要給百姓‘魚’,還要教他們怎麼‘漁’”。

  興國縣是著名的將軍之鄉,也是油茶之鄉。8月24日,採訪團一行來到興國縣傑村鄉含田村,被這裡的現代農業産業扶貧模式所震撼。依靠油茶種植優勢,含田村建起了萬畝油茶基地。該基地受益貧困戶452戶1883人,共解決貧困戶用工500余人。更可貴的是,興國縣堅持開發不破壞植被,不造成水土流失。興國縣委宣傳部長藍賢林自豪地説:“這個基地用我們的話説就是山頂戴帽、山腳穿鞋、山窩蓄水,所有的梯帶都是人工種植的,對生態環境做到了最大的保護。”對此,人民論壇網編輯常妍在稿件中寫道:“贛南老區致富有兩個大招,一個是網際網路,一個是現代農業。贛南農村主要有臍橙、油茶、蔬菜三大優勢農業産業,搭上‘網際網路+快車’,這種新的可複製的脫貧致富‘贛南模式’,正在老區散葉開花。”

  在瑞金葉坪鄉華屋村,幾間土坯房與白墻灰瓦的獨棟小樓左右對比格外醒目,仿佛向世人訴説著這80多年來的苦與樂。蘇區時期,僅43戶人家的華屋村每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其中20人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留下了“華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提到老房子,紅軍後代華水林説,颳風下雨時特別害怕房頂瓦片被吹走。那時房子只有三間半,一家20多口人沒法一起團聚過年。如今,搬到新房子後,居住面積達200多平方米。

  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國務院關於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2015年,村裏建起了“農村E郵”服務站點,幫助農戶銷售農産品。通過流轉土地,承包蔬菜種植,電商平臺銷售,華水林去年銷售收入達4萬多元。今年預計收入可達8萬元。

  不僅是長征路上正在舊貌換新顏,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也有一番盛況。還是一樣的“南昌藍”,碧水綠樹掩映之下,成群的黑天鵝事件、大雁不時從湖面掠過……8月26日,採訪團一行走進“英雄城”南昌,在高新區艾溪湖濕地公園裏,編輯記者們被眼前優美的生態環境所陶醉。更讓他們振奮的是,一大批“高大上”的産業--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製造等方面的龍頭項目,向南昌這個核心加速聚集。中國經濟網記者王炬鵬採訪完後感慨,“英雄之城”正在變身為“科技之城”“創新之城”“生態之城”,萬萬沒想到,南昌這麼牛!

  扶貧觀念從“輸血”向“造血”轉變,扶貧方式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發力。贛州貧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215.5萬人減少至目前的70.24萬人,減少了三分之二。贛南老區上演的一個個脫貧故事讓編輯記者們振奮不已。中國幹部學習網編輯鐘美園説,在贛南,我們欣喜于百姓舒展的眉頭、輕快的腳步、嶄新的生活,欣喜于習近平總書記“當前最關心的事情”已經有了著落。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贛南的青山綠水始終輝映著偉大的長征精神,贛南的英雄兒女代代傳承著紅色基因,小康之路正在他們腳下延伸。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