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長征源頭”江西于都多路徑突圍:力爭兩年內摘掉貧困縣帽子

2016年08月29日 16:43:12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于都縣城全景圖。陳惟春 攝有著“千年人文之鄉”之稱的江西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和長征精神發源地。

  82年前,8.6萬餘名中央紅軍集結于都,從於都河畔分八個渡口,夜渡600多米寬的于都河,開啟了二萬五千里的漫漫長征路。

  不過,這個“長征之源”,至今仍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範圍。于都也是目前江西贛州唯一一個人口超百萬的縣,2012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瑞(金)興(國)于(都)經濟振興試驗區。

  目前在於都縣城和農村,“立下愚公志,打響攻堅戰”、“扶貧攻堅、脫貧摘帽”等諸多宣傳口號隨處可見,脫貧攻堅“戰役”也已打響。

  近些年來,于都縣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觀光園、易地搬遷、光伏産業、鄉村旅遊等多種路徑扶貧,全縣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18.1萬人減少至如今的8.5萬人。

  2016年5月,于都縣委書記藍捷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時表示,到2018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將全面脫貧,成功摘掉貧困縣帽子。

  長征渡口。陳若冰 攝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 謝金俊 攝

  現代農業觀光園

  于都縣城一路向北,沿著于寧公路驅車十幾分鐘,便是嶺背鎮的金溪村。這個村莊距離縣城8公里。2013年前,這個村莊也和大部分江西的村莊一樣,以種植水稻為主。由於金溪村地勢低窪,又毗鄰貢水支流梅江,這裡的農田經常被洪水所淹,村民種植的水稻畝産並不高。

  金溪村現代農業觀光園。“該區域的農田經常被洪水淹,後來有不少農田都荒蕪了。” 嶺背鎮黨委書記王曲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收成不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並不高。

  2013年,嶺背鎮金溪村找準定位,制訂了精準扶貧方案,對農田進行高標準改造,引進鑫盛現代農業公司等農業産業龍頭,打造現代農業休閒旅遊觀光園,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

  如今金溪現代農業觀光園內,道路兩旁都是標準化大棚,大棚內種植著茄子、辣椒、豆角、羊角蜜香瓜、醉金香葡萄等。

  “近千畝的農業園的各類果蔬,主要銷往縣城和贛州中心城區,不愁銷路。”王曲生介紹,金溪村現代農業觀光園是綜合金溪村的資源稟賦和交通條件等因素,打造以生態農業旅遊、採摘、觀光、休閒、養生、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區,涉及漂流、農家樂、生態旅遊、體驗農業等項目。觀光園全部建成後,可提供就業崗位1100余個,目前已解決了周邊800余群眾的就業問題,其中容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420余人。

  現年66歲的鄒桃香曾是金溪村的貧困戶,現在她在現代農業觀光園內做工,年收入2萬多元。

  金溪村,鄒桃香

  “以前家有4畝耕地,只是種了甘蔗和水稻,一年的收入只有6000元左右,日子過得很緊巴。”鄒桃香説,現在土地流轉了,每畝耕地每年500斤稻穀,在農業觀光園做工,每個月都可以拿到21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較之前翻了一番,“像我這麼大年紀的,出去打工也沒人要,現在在家門口做工就能賺這麼多,家裏也徹底脫貧了,蓋起了新房”。

  鄒桃香只是金溪村眾多貧困戶中脫貧的一個縮影。

  承包金溪現代農業園葡萄園的回鄉創業者王國強,是鄰鄉車溪鄉人。早年,他在廣東的電子廠打工。2013年,他放棄了外面的穩定工作,選擇回鄉創業,承包了200畝葡萄園,帶領當地百姓一起脫貧致富。在王國強的葡萄園裏,也有20多名像鄒桃香一樣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王曲生稱,優先解決貧困農戶就業問題,實現貧困戶的脫貧致富,最終把産業的優勢轉化為精準扶貧優勢,這是嶺背鎮打造精準扶貧産業示範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易地搬遷扶貧

  8個月前,30歲的王檢秀帶著兩個孩子,住在段屋鄉楓樹村一棟簡易的土坯房中。這個村子離于都縣城約四十公里遠。

  “丈夫在東莞模具廠打工,自己在家帶著兩個小孩,照顧長年臥病在床的公公,家裏日子過得很艱難,後來公公于2015年初病逝。”王檢秀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她在家種了兩畝土地,土地上的收入根本不夠家裏開銷,經常需要丈夫寄錢回來補貼家用。

  2015年底,她一家四口通過搖號,搬進了思源社區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室兩廳房子。思源社區位於于都縣城南部,在楂林與上歐兩個工業園區的中間,緊鄰瑞贛高速。

  思源社區。 陳若冰 攝

  一排排嶄新整潔的七層樓房,矗立在兩個工業園中間。思源社區看上去跟附近的商品房樓盤並無不同,社區內有物業管理、衛生所、幼兒園、便民超市。附近商品房樓盤價格均價都是三四千元以上,而王檢秀購買的思源社區房子價格均價卻低了一倍,每平方米是1400元。

  房價緣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來思源社區是于都縣易地搬遷扶貧的樣板工程,是針對居住在偏遠落後深山區村組的貧困人口的一項惠民工程。

  王檢秀和兩女兒在新家。陳若冰 攝于都縣在縣城工業園、中心鎮、中心村,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梯度安置”的辦法,建成了上歐工業新區移民搬遷安置示範區(即思源社區)、嶺背鎮中心鎮區移民搬遷扶貧新型社區和羅坳大橋移民新村等一批山區群眾“進城進園 ”整體移民搬遷扶貧新型社區。

  “原地扶貧,成本高、難度大、不可持續,要想脫貧,必須走易地搬遷之路。”于都縣扶貧辦副主任葉小飛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思源社區36棟移民安置房,共有1193套房屋,目前入住551戶,深山區搬遷戶或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戶都可以申請購買易地搬遷安置房,不願搬遷到縣城的可以自願選擇安置在中心鎮或中心村。

  葉小飛説,這些安置房都是政府先行墊資建設的,以成本價賣給安置戶。除了享受成本價,安置戶還可以享受4—5萬元的安居扶貧補貼和政策性貼息貸款。

  王檢秀是邊遠山區的貧困戶,搬遷到思源社區後,她將兩個小孩都送到學校,自己在工業園區製衣廠找了一份工作。

  “以前在家種田,一家四口僅靠丈夫的三千多工資過日子,吃穿下來基本存不下什麼錢。”王檢秀説,現在搬遷到思源社區後,既可以照顧小孩,自己每個月還有兩千多元工資,除去每個月一千多元的房貸,每個月還能存下兩千多,現在就是希望丈夫明年能在於都工業園找到一份工作,這樣一家四口就可以團聚在一起了。

  “易地搬遷扶貧對於政府和貧困戶來説,都是雙贏,有的深山搬遷戶對我説,只要搬遷出了大山,他們就實現了脫貧。”葉小飛説,要讓這些貧困戶既能搬進來,還有能生存下來。思源社區模式既幫助貧困戶脫貧了,又為工業園區解決了用工難的問題。

  貢江鎮紅峰村一角。孫娟 攝

  貢江鎮紅峰村樣板

  紅峰村,地處於都縣貢江鎮最北邊,全村312戶1230人,其中貧困戶68戶278人,是“十二五”、“十三五”規劃重點扶貧村。2008年,貢江鎮將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綜合站站長劉良華下派到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貢江鎮紅峰村感恩樓。孫娟 攝

  貢江鎮紅峰村感恩樓。

  “原來進村路都是爛泥路,下雨天車都開不進村,黨支部租老表房子辦公,村小在廟裏上課。”劉良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8年前這裡是全鎮最偏遠、基礎設施最薄弱、民風最複雜的山區貧困村。”

  “此前紅峰村雖然貧困落後,但是它也有潛在的優勢,”劉良華説,山地資源豐富、氣候適宜,適合蔬菜和臍橙種植,所以我們因地制宜,制訂了大力發展蔬菜、臍橙産業的扶貧計劃。此外,該村還大力推進鄉村旅遊和光伏扶貧。通過這些扶貧方式,每年可給農戶平均增收近6000元。

  紅峰村老安組地處大山深處,這裡群山連綿起伏,山頂雲霧繚繞,山腳一條彎曲的公路從山外蜿蜒盤入,老安組十來戶人家就散落在入山口。

  高山小氣候、日照時間短,村民一直有種植高山商品蔬菜的習慣,蔬菜口感好。加之,近年來前來登山旅遊的人流日漸增多,紅峰村黨支部看到這些潛在的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整村旅遊建設,成立了村旅遊公司,在原村民步行小道為基礎進行擴寬、硬化,打造成遊山休閒小道。

  45歲的鐘灶生是老安組貧困戶,看到村裏旅遊産業發展勢頭良好,想開農家樂,但苦於沒啟動資金。劉良華説,村裏了解到鐘灶生的情況,及時為其辦理了10萬元貸款,幫他開起了農家樂。

  “農家樂改變了鐘灶生的生活,讓他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劉良華説,他一直堅持使用本地的蔬菜、雞鴨魚、蛋類等食材。現在,他的農家樂辦得紅紅火火,每餐只安排3桌,還要先預訂。

  貢江鎮紅峰村屋頂光伏發電。郭傳城 攝

  除了發展農家樂,鐘灶生還建起了家庭光伏發電站,如今,各項收入加起來,月收入有6000多元。

  “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板,安裝價格為7.6元每瓦,其中政府補貼1元、安裝企業捐贈1元,按這個價格算,安裝5千瓦的光伏發電板,農戶只要投入2.8萬元,而且政府還給貧困戶提供了5年的全額貼息‘光伏貸’。”劉良華説,光伏發的電以1.18元/千瓦時售出,光伏發電質保20年,這樣可幫助每戶貧困戶20年持續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貢江鎮黨委書記朱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紅峰村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臍橙産業,大力推進鄉村旅遊和光伏扶貧,一改以往給貧困戶“輸血”式的扶貧方式,轉變為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能力的扶貧方式。

  截至2016年3月底,于都縣“光伏扶貧”已覆蓋7390戶貧困戶,建起村級聯戶電站156個,預計未來將有3萬多戶貧困人口通過光伏發電産業實現脫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