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農業險種承保規模大多未過半 投保意願為何不高?

2016年07月18日 08:24:1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編者按:農業是弱質産業,尤其是在面對自然風險時,農民總是會有很強的無力感。近年來,各地紛紛採取提升氣象預報水準、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等措施增強農民抗禦自然風險的能力,並通過加強農業保險體系建設來彌補農民的災後損失。但在不少地方,雖然提供增加保險品種、提高保費補貼等優惠,農民投保的意願仍舊不高。是什麼制約了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應該如何將農業保險這把“保護傘”撐得更牢?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俗話説,天有不測風雲。6月30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雹災襲擊了北京大興、房山兩區,近24萬畝農田、果園遭受重創。記者在大興區龐各莊鎮梨花村的果園看到,到處都是被冰雹打下來的落葉和落果,挂在枝子上的果實也多有被砸傷的痕跡。

  十幾分鐘毀掉農民一年的希望

  “冰雹大個兒的有核桃那麼大,下了十多分鐘,梨給砸壞了八成多。”提到淩晨5點突然到來的那場冰雹,梨花村的果農田書清依然感到非常痛心,“20多畝梨樹,挂在樹上的沒剩多少,損失得有8萬元左右,今年是沒啥指望了!”

  梨花村位於北京西南郊永定河東岸,村子裏的梨樹是整個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片老樹,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果樹,品種有京白梨、“金把黃”、廣梨等30多個品種,正常年份一畝地能賣4000元左右。

  往年也遇到過冰雹,但像今年這麼嚴重的,已經好多年沒遇到過了。更讓果農們傷心的是,這場雹災不僅讓今年絕收,由於雹子砸落很多枝葉,會造成明年的花芽無法成形,給明年的收成帶來很大影響。而且,如果後期管理不當,産量在4到5年內都有可能無法恢復。

  雹災發生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産業發展處高級工程師李松濤趕往災區,指導受災果農採取災後補救措施。“儘快清理落果,防治孳生病菌;然後給果樹噴灑防蟲液,打營養針,讓樹勢儘早恢復。”他向農民建議。

  同村的李海燕也是欲哭無淚,相比老田家,她家的損失更大。不僅15畝梨樹受災,還有3畝西瓜也全讓冰雹砸開了花。按目前的行情,每畝西瓜可賣到1萬元以上,加上梨樹的損失,今年至少減收12萬元。“去年剛給兒子買了房、為女兒買了車,原本想今年有個好收成,沒想到一場雹災全都打了水漂。”本來信心滿滿的李海燕,現在只能唉聲嘆氣。

  記者從北京市農委獲悉,此次雹災主要發生在大興、房山,共造成17個鄉鎮23.12萬畝農田、大棚、果樹受災,經濟損失4.43億元。

  田書清現在唯一盼著的,就是早點收到保險公司的定損結果,給這場雹災減少些損失。

  理賠金額與農民預期相差較大

  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提高防災減災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2012年“721”特大暴雨災害發生之後,北京高度重視農業防災減災,不斷加強能力建設,努力減輕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對龍捲風、冰雹這樣發生範圍小、破壞力巨大的自然災害而言,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仍然難以準確預報。一旦受災,農業保險對災後恢復生産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同樣遭受天災,並非每戶受災的農民都能和田書清一樣獲得保險的保障和理賠。據房山區園林綠化局統計,此次雹災全區林業産業受災面積近3.9萬畝,其中只有37%的面積購買了保險。從全市來看,除養殖業的種豬、生豬等主要品種外,其他大部分險種的承保規模均沒有過半數。

  記者了解到,為使農業保險能保障農民利益,北京市政府不斷加大政策支援力度,例如在保費上,由市級財政承擔50%,區級財政再補貼10%至40%不等,農民個人最低只需承擔10%。

  以大興為例,種植西瓜的農民只需承擔每畝18元的保費,一旦受災最高可獲得1000元的賠償;梨一畝地交32元,最高可獲賠2000元。據測算,總體而言,農民支付1元就可獲得102元的風險保障。從品種來看,北京目前農業保險品種總數達到33個,在全國領先。同時,從全國主要險種的保險金額來看,北京市的標準也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政策如此優惠,農民為啥仍然參保意願不強?房山區竇店鎮白草洼村果農高振宗解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這裡的氣候一直比較穩定。上一次下這樣的大冰雹還要追溯到1975年。所以,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心存僥倖。不過,這次雹災也砸醒了他的風險意識,今後要積極投保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除了存在僥倖心理,更多的農民不願參保是覺得賠償金額根本彌補不了損失。“他們只計算落果,哪怕砸得剩下半拉果,沒掉地下就不賠。”田書清説,“實際上,被砸傷的梨都沒法賣了,而且,他們只按普通梨的價格算,可白梨的價格要比普通梨高得多。”田書清算了一下,正常年景每畝大約能賣4000元,而保險公司最高只能賠付2000元,實際賠付額不到損失的一半。更明顯的是西瓜,一畝最高只能賠1000元,而按照當前行情,一畝西瓜收入要在萬元以上,賠付額僅能彌補損失的10%。

  由於北京市水資源、土地資源嚴重短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近年來農戶注重發展高端的綠色和有機農業,在果品方面主要發展名優品種,這些農産品的市場價格遠遠高於普通品種,一旦受災,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額的確難以彌補農民損失。

  推動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收入模式轉變

  “630”雹災過後,大興、房山積極採取措施,進行災後自救,減少農民損失。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在災區調研時指出,下一步要以農業保險工作為主,積極開展各項災後處理工作。保險公司要儘快完成賠付工作,做到應賠盡賠、賠付從高、不誤農時。

  針對農民認為賠得太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保險公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農業保險是賠付率最高的險種。現在的農業險,都是政策性保險,政府給補貼,保險公司才勉強做,“賠付率高,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最高,一旦出險,人員要在第一時間趕到每塊地頭,這麼算下來,農業險幾乎不盈利。”業內人士稱。

  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共5.12億元,支付賠款達到4.25億元,賠付率83%,比2014年的104%下降了21個百分點,但5家保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仍超過了100%。小麥等10個險種簡單賠付率超過100%,梨的賠付率達到了205%。

  賠付比例這麼高,為什麼農民感受不到?“這是因為大家對農業險的認識有偏差。”中國農科院農業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峭解釋,“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還處於起步階段,保障的還是農作物基本成本投入,而不是農産品的收益,賠付款可以幫助農民恢復再生産,卻不足以彌補收成損失。”

  “沒災時錢白交,有災時補錢少。”記者在採訪時許多農民表示,繳的不多當然是好事,但問題在於,一旦受災,農民對這項政策的“獲得感”也不強。“目前的農業保險主要還是保成本,這種模式約束了農民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意願的提升。”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崔紅志表示。

  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把農業保險作為支援農業的重要手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準。張峭介紹,除了目前實施的“低保障、廣覆蓋”的“保成本”模式,還有以保障農民福利為政策目標的“保收入”模式,但這種模式對政府補貼的財力和農戶自身支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較高的賠付水準與較合理的保費投入間尋找平衡。

  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海平表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將根據農業生産的實際情況逐步提高有關險種的保險金額,推廣分檔投保,同時進一步研究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收入轉變,讓農業保險這把“保護傘”撐得更牢。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