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黨報發文揭秘解放軍首支戰略支援部隊詳情

2016年01月24日 10:24:4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軍隊改革緊鑼密鼓,部隊訓練熱火朝天。袁宏彥攝

  2015年12月31日,與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一同掛牌,戰略支援部隊正式亮相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家庭”!

  “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習近平主席強調,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戰略支援部隊要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跨越發展,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新型作戰力量加速發展、一體發展,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這究竟是支什麼樣的部隊?亮點在哪?成立之初,官兵們在做些什麼?近日,本報記者走近戰略支援部隊,真切感受這支新生部隊的強軍熱潮。

  “沒有高度融合,就沒有聯合作戰”

  什麼是戰略支援?案例擺在眼前:

  2011年5月,美軍擊斃本拉登的作戰行動,為世界各國軍隊上了生動一課。表面看來,是兩架“黑鷹”直升機和24名“海豹”突擊隊員在執行任務,但其背後卻有著一個龐大系統在支撐:若干顆偵察和通信衛星、一架擔負實時傳輸和無線監聽任務的隱形無人偵察機、多架空中待戰掩護的F/A—18戰鬥機、一支擔負戰略支援的航母編隊、兩個中亞基地和五個指揮中心,以及近萬名各類支援保障人員……

  這種小規模行動、大體系支撐的作戰樣式,充分展示了現代作戰的制勝機理。資訊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製勝,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

  “戰略支援部隊就是支援戰場作戰,保證作戰的順利進行,它是聯合作戰的重要力量。”有軍事專家向記者介紹,形象地説,戰略支援部隊為全軍提供準確高效可靠的資訊支撐和戰略支援保障,撐起全軍體系的“資訊傘”,它將與陸海空和火箭軍的行動融為一體,貫穿整個作戰始終,是戰爭制勝的關鍵力量。

  “沒有高度融合,就沒有聯合作戰”。戰略支援部隊組建之初,就緊緊盯住制約我軍聯合作戰的瓶頸,以組織開展軍事工作籌劃研究起步,圍繞如何理解任務、如何建設發展、如何在更高起點上開好局,組織不同類別部隊、軍地相關領域的領導和專家,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和座談交流,對部隊職能定位、編成結構、領導指揮體制等重大問題進行持續研究論證。近日,部隊主要領導還分赴軍地相關單位,圍繞新質戰鬥力生成開展專題調研。

  軍民融合是資訊化戰爭的“天性”。據統計,一戰時期,武器裝備研製涉及的工業行業技術門類數以十計;二戰時期,擴展到數以百計;到海灣戰爭時期,則是數以千計。近些年來,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軍事專用技術比重越來越低,而軍民通用技術已超過80%,軍隊資訊化建設80%以上的技術均來自民用資訊系統。

  圍繞實現軍民融合,戰略支援部隊提出,要從規劃、機制、資源、項目、運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續推動深度融合。新年一開局,部隊謀劃建設的多項戰略工程中,已出現不少軍工企業、科研院校專家的身影,一座立足部隊、面向全國、服務強軍的“雲智庫”初露端倪。

  “加速培育新質作戰能力,打造新型作戰力量”

  進入21世紀,新軍事革命的衝擊波洶湧而來。特別是隨著資訊、智慧、隱形、奈米等戰略新興技術的持續突破,新型作戰力量成為軍事能力跨越式發展的“增長極”,成為軍事強國競爭的新“寵兒”。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組建太空作戰部隊,建成了下轄10萬部隊的網路司令部,打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網路戰力量。俄羅斯整合空軍與航太作戰力量建立空天軍,組建了網路戰指揮機構和部隊。英國啟動新銳網路戰部隊“第77旅”,通過臉書網站平臺專攻“非常規資訊戰”。日本則通過《宇宙基本法》加快太空軍事化進程,積極組建“網路空間防衛隊”。

  面對這場新軍事革命的洶湧浪潮,誰洞察先機,誰就能贏得未來。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果斷決策,組建戰略支援部隊,打造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並將其作為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

  圍繞加速培育新質作戰能力,部隊確立了技術武器化、力量體系化、能力實戰化的發展方向,以進入戰備為指標,分階段推進實戰化能力建設。

  部隊建設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力。記者在戰略支援部隊採訪時看到,各級都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改革、促轉型,許多摸慣了鍵盤滑鼠的科技專家穿上了作訓服、走上了練兵場。曾經束之高閣、停在紙上的科研成果,被帶到了武器裝備研製試驗現場和部隊演習訓練場,成為提升新質作戰能力的“倍增器”。

  據了解,戰略支援部隊某部堅持在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技術手段上求突破,研發的某新型作戰裝備已通過初步評估,毀傷效能達到國際同類裝備先進水準。

  “只有銳意創新,才能搶佔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

  今年元旦期間,戰略支援部隊領導通過電話、視頻抽查所屬部隊作戰值班情況。從深山密林到深海遠洋,從大漠戈壁到祖國邊陲,部隊官兵齊裝滿員、枕戈待旦,在戰鬥崗位上迎接部隊組建。

  作為一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戰略支援部隊把創新視為搶佔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動力之源,聚力創新新型作戰力量的作戰理論、組織形態和發展模式。

  在組織形態創新上,著眼新的領導指揮體制,加強對新型作戰力量編成模式和領導指揮關係的研究探索。著眼實現跨越發展,部隊提出了以作戰需求為牽引、以技術突破為驅動、以問題倒逼為導向、以競爭超越為途徑的發展模式,擺脫尾追式、模倣式發展的被動局面。

  “維護和平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條件來重新定義戰爭”。圍繞加快部隊職能轉型、積極適應使命任務拓展,戰略支援部隊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超前謀劃新型作戰力量佈局,確立自己主導的“戰爭規則”,實現非對稱競爭優勢。

  記者在戰略支援部隊採訪時看到,從機關到部隊,從實驗室到演兵場,一場“頭腦風暴”正在翻捲奔涌——

  某部組織的研討會上,大數據、雲計算、3D列印、奈米技術等新名詞不時在討論中脫口而出。一位畢業自名牌大學的青年博士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軍人謀劃和準備的,永遠是明天的戰爭,甚至後天的戰爭。”

  在這裡採訪,記者每每為官兵昂揚的精神面貌、敏銳的前瞻思考所震撼,對這支新生部隊的未來充滿信心。

  (宗兆盾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