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延遲退休爭議不斷 應通過多元化投資解決養老金缺口

時間:2012-07-17 09:57  來源:中廣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本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我國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至65歲。一場“延遲退休年齡”的大討論引發了全民關注。隨後相關人士辟謠,65歲退休只是媒體的誤讀和炒作。目前人社部關於延遲退休的研究重點主要側重於階梯式退休。

  現在之所以提出延遲退休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口老齡化,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1.8億,每年還以500萬至800萬的數量不斷增加。二是養老金不足,要求人們繼續勞動,補充養老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延遲退休的研究雖然由來已久,但從來沒有具體到某一年齡上。目前人社部關於延遲退休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在階梯式退休方面。但也只是試探性研究,距離真正出臺相關延遲退休的規定,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姜向群簡單介紹了延遲退休、階梯式退休和以前常常聽到的彈性退休的區別。

  姜向群:階梯式是一種逐步地推遲,所謂階梯式是3年或者5年推遲1歲。彈性退休也會起到推遲作用,但是彈性是根據個人情況自願掌握,自己在限度內靈活選擇,不實行強制性一刀切。

  階梯式退休和彈性退休都是延遲退休的方式,在發達國家彈性退休制度比較常見。但社科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強調,只有在提高退休年齡、法定退休年齡執行到位的基礎上,才能保障彈性退休政策。

  鄭秉文:一般經濟成熟的國家提高了退休年齡以後,在法定退休年齡以外,實行彈性退休。在中國,我們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低,每年都有大量的非正常退休情況,佔退休人開口的15%-25%,比例相當高,按照正常法定退休年齡退休都難以執行,彈性退休會更加難以執行。而且退休年齡的相應提高,與壽命預期提高是同步的。    

  如果説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那麼在勞動力相對過剩的我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加沉重。在崗位有限的前提下,退休時間越延後,新崗位的數量就越少。對此姜向群坦言,延遲退休的確會造成就業壓力增大。

  姜向群:我們現在每年有1千多萬新增的年輕人要就業,還有1千多萬的農村勞動力要流動到城鎮就業,如果推遲退休年齡,就會有大量年長、年老的勞動力還留在工作崗位上,這樣對年輕人就業是很不利的。

  不過鄭秉文則表示,生産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晚退休人群的消費可以創造新的崗位。

  鄭秉文:延遲退休的工作者是生産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作為消費者,他也會創造一些社會就業崗位,是雙面性的。

  延緩退休的確有雙重目的,既能提高勞動供給、又能減緩養老金支出。作為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鄭秉文認為,養老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這才是當務之急。而我們國家目前養老金的運營現狀並不樂觀。

  鄭秉文:我們投資運營的辦法完全是放在銀行、吃銀行的利息,沒有採取市場化的投資運營辦法,所以投資收益率很低,甚至低於家庭理財的平均收益率。

  對於養老金來説,是放到銀行裏低風險低回報,還是放進股市裏高風險高産出,此前就被廣泛討論過。鄭秉文介紹,這是個投資悖論,養老金投資的方向可以更多,風險和收益可以合理控制。

  鄭秉文:我們採取的是低風險、低收益的辦法,當然收益率非常低,比通脹率還要低。要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就應該投資于風險較高的投資品,多元化的投資比較適合。一説到養老基金投資改革,大家都想到養老金入市,這實際上也是一個誤解,入市僅是一小方面。十塊錢裏只有兩三塊錢入市,其他的七八塊錢投資在別的領域,比如説高速鐵路、大型水電,這都是非常好的項目,可以讓養老金也持有一些。 

  姜向群:從國外的經驗看,發達國家是通過推遲退休來解決養老金不足。但從中國目前養老金的缺口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比如增加就業、擴大流動人口和年輕人的就業,這樣可以繳納更多的養老金,為未來做更多的準備,還可以通過養老基金進入資本市場,實現保值增值,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增加國家財政、地方財政國有企業,國有股減持等途徑也可以解決養老金的不足問題。實際上在這些年財政在不斷地往裏補,財政承擔這個責任是很正常的。

  延遲退休目前還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人民網調查顯示,有93.9%的網友反對“延退”,僅2.4%的人表示接受。

  同時,我國對於延遲退休問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的關注點不在於如何實現延遲退休,更多的關注為何官員普遍贊成延遲退休,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人們反對延遲退休的一個理由。

  當公共政策與各种經濟和社會問題結合在一起,公共政策就會變得複雜起來,公共政策的推行也就需要格外的謹慎。(記者富賾)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