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民營的呼聲和質疑
《中國經濟週刊》實習生 趙劍雲 白朝陽 | 北京報道
民辦養老院成本過高,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在王小龍看來,中國的養老院未來應該多發展“公辦民營”模式。“比如在小區裏多建一些養老院,然後讓比較優秀的養老院和管理團隊來經營。這樣,一方面服從市場原則,同時承擔社會義務,拿出一定的床位留給‘五保戶’、‘軍烈屬’這些需要特殊保障的老人。”
匯晨的探索
“對這樣的養老院,政府還有一定的監管責任在裏邊。經營這一塊完全委託給社會力量(專業的組織)去經營。採取委託經營和合同承包的方式。”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説。
“而現在是政府全管,政府等於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又做教練員。這個我覺得是不合適的。政府應該就做一個資源和服務的提供者及市場的監督者,而不是市場的經營者。”王小龍説。
事實上,“公辦民營”養老模式也是國際社會福利服務的主流趨勢。為了改變傳統養老院由政府包建包管、財政高額補貼的管理模式,北京市在最近幾年也在學習國外的管理模式,並對“公辦民營”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受北京市民政局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組織人員于 2005 年 12 月—2006 年 11 月就“北京市社會福利社會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課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早在200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備案的“公辦民營”養老服務機構就已經達到了19家,在數量上佔到了全市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總數的8.3%,涉及房山、通州、豐臺、門頭溝、昌平、海淀、朝陽等7 個區縣,床位總數2416 張。
北京市民政局官網顯示,2007年的北京匯晨老年公寓就屬於“公辦民營”,它與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第四社會福利院、第五社會福利院一樣,都隸屬於北京市民政局。
據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政府投資那麼多公辦養老院,都是財政全額撥款的編制,編制體制也不好解決。”養老院那麼多人,“編辦不可能給你那麼多編制”。這也是當初建立匯晨老年公寓的原因。
對公辦民營養老院的爭議,也恰恰因匯晨老年公寓而起。
背道而馳
民辦養老院對“公辦民營”模式翹首以盼,是希望政府將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採取承包、租賃、股份制等形式,把經營權、管理權、服務權交由企業、社會組織等非政府部門或個人,吸收民間資本,轉變經營機制,實現養老服務機構獨立法人實體運營,並通過這樣的模式,降低社會力量進入養老行業的“門檻”,進而壓低養老院的入住價格,吸納更多老人入住。
然而,入住匯晨老年公寓,費用並不低。記者以家屬身份致電匯晨老年公寓,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能夠自理的老人入住該老年公寓,一個人每個月也需要5000~6000元的花費。
對此,王小龍直言,“它的收費一點也不比我們低”,而且“承擔的社會義務很少”。
2005年年底,北京市就出臺的《關於規範養老服務機構“公辦民營”模式加強監督與管理的通知》指出,實行“公辦民營”模式的養老服務機構應保持福利服務性質,“三無”、“五保”老人和孤殘兒童的供養水準要符合政府有關規定,並逐步有所提高;要預留為本區域其他困難老人提供福利服務的空間。
但實際上,據匯晨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員介紹,匯晨老年公寓並沒有按照《通知》的要求接收“三無”、“五保”老人或其他困難老人,甚至完全自理的老人也不一定接收。保持福利服務性質的要求,成了一紙空文。
“北京市社會福利社會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課題組在名為《加快實現北京市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對策研究報告》(下稱“《報告》”)裏直言:“部分社會經營者追逐經濟利益的行為明顯。極端的表現是:養老服務機構‘既不服務本地的老人,也不服務沒錢的老人’。從對象選擇看,‘公辦民營’養老服務機構主要瞄準的是市區老人而不是轄區內的老人,是收入較高且穩定可靠的老人而不是經濟拮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