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劉淇:踐行“北京精神”事關首都科學發展全局

2011年11月03日 14:16:0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2011年11月2日)

劉 淇

  同志們:

  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之中,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踐行“北京精神”發佈會。提煉“北京精神”是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強烈願望,是首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是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舉措。凝煉出北京這座偉大城市的靈魂,表述她的精氣神,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積極參與。一年多來,在各方面專家研究的基礎上,全市290多萬群眾參與了投票評選,並且廣泛聽取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按照多數人的意見最終將“北京精神”的表述語確定為“愛國、創新、包容、厚德”。黨中央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各位領導同志對首都開展這項工作的程式和成果表示贊同。今天的發佈會,就是正式向全社會推出“北京精神”。我們要扎紮實實地搞好“北京精神”的宣傳和實踐活動,使“北京精神”家喻戶曉、人人踐行,成為反映首都人民精神面貌、代表首都城市形象、引領首都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強大精神力量。

  同志們,踐行“北京精神”是時代的要求。首都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任務十分艱巨。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揮首都國家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迫切需要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巨大的智力支援。弘揚“北京精神”,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發起全市人民的滿腔熱情和極大的幹勁,更好地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

  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主要內容的“北京精神”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

  “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特徵。北京市民歷來具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五四”運動、“七七”事變、開國大典、抗震救災、奧運盛會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無不展現出北京人民憂國憂民、心繫國家發展、勇擔時代使命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北京作為首都更加需要發揚愛國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中國共産黨、愛社會主義;更要把這種愛國精神轉化為建設首都、推動發展的滿腔熱情。

  “創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體現了北京人民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北京發展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永不停滯、改革創新,在弘揚優秀傳統的同時,勇於創造、勇攀高峰。北京發展的未來更加需要持續的創新精神,依靠創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徵。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壯大的過程中,首都北京以自己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吸引、融合著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海納百川、雍容大度、博採眾長的精神境界,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使北京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北京發展的特殊優勢和力量。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程中,北京更需要這種開放的姿態和博大的胸襟,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發展。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質。歷史不僅賦予了北京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産,也培育了北京市民文明有禮的優秀品德。尚禮、厚道、寬容、助人是北京文化的歷史傳承。在邁向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北京市民更加迫切需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人為本、扶弱助殘、尊老愛幼,大力弘揚誠信、友愛、互助、奉獻的道德風尚,以首善之區的文明素質和精神風貌走向世界。

  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主要內容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長期發展建設實踐的概括和總結,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體現了首都歷史文化的特徵,體現了首都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培育和弘揚“北京精神”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不僅要把這項工作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和全過程,而且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北京精神”,在首都科學發展中發揮好“北京精神”的特殊作用。當前,要充分運用各類宣傳平臺,組織多種形式,廣泛宣講“北京精神”,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動員群眾廣泛參與踐行“北京精神”。市委市政府希望,全市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以及每一位市民都要認真踐行、大力弘揚“北京精神”,以“北京精神”來引領首都的建設和發展,凝聚推動首都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強大力量。

  第一,大力弘揚“北京精神”,就是要以為國爭光為標準推動首都各項工作。北京作為首都,必須在國家發展建設和各項工作中走在前列,成為首善之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我們必須牢記首都的責任和使命,把握髮展大勢、勇立時代潮頭,勇敢地擔當起國家發展的表率和示範。特別是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信仰、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打牢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心繫祖國、胸懷全局、愛崗敬業、拼搏奉獻,為國家和首都的發展建設多作貢獻;要勇擔重擔、艱苦奮鬥、攻堅克難,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作出首都人民應有的貢獻。

  第二,大力弘揚“北京精神”,就是要以更高的水準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提高首都科學發展的水準,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落實“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一體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依靠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創新要舍得花大力氣,特別是要創新理念、創新工作、創新政策、創新體制機制。要抓住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機遇,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推動首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搶佔發展的制高點,把握髮展的主動權,在更高的水準上推動首都的科學發展。創新必須要有好的精神狀態,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和複雜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神聖的歷史使命感和更加昂揚向上的精神,奮發有為、只爭朝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發展。對那些制約科學發展的難題不躲、不繞,不拖、不等,以敢於擔當、敢於碰硬、敢於創新的精神,積極地推動首都邁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

  第三,大力弘揚“北京精神”,就是要全力建設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發揮首都國家文化中心示範作用,必須努力營造安定團結、和諧向上的環境和氛圍。包容才能和諧。要進一步培育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善於學習、加強學習,在前進的道路上博採眾長、相容並包,吸收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提高首都文明的水準。要進一步營造包容和諧的社會氛圍,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對首都廣大新市民的服務,提高首都城市的社會管理水準,增強首都群眾的社會共識,打牢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動員廣大群眾樹立起強烈的首都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自覺地維護首都的和諧穩定,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

  第四,大力弘揚“北京精神”,就是要不斷提升首都市民的文明水準。實現文化強國戰略,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有良好的市民素質和健康的社會風尚。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為載體,倡導互助、奉獻、誠信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市民群眾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傳承敬孝、仁義、感恩等傳統美德。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切實增強廣大市民的法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知法守法、依法辦事的良好風尚。要通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做文明有禮北京人”活動,不斷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通過弘揚文明,繁榮文化,促進和諧,日益彰顯首都城市人文關懷,向世界展示中國首都人民的文明風範。

  培育弘揚和實踐“北京精神”是首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首都科學發展的全局。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培育弘揚“北京精神”為有力抓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團結和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發揮好首都國家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我們更大的貢獻。(本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踐行“北京精神”發佈會上的講話。標題為編者所加)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