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稱部分政府機構網路問政平臺淪為“花架子”

2011年06月03日 22:04:26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羅定市行政電子監察大廳對來信沒有公開的回復,群眾對此的滿意程度是“很差”(網路截屏)

  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少政府機構的網路問政平臺存在回復慢、回復敷衍等問題

  網路問政怎能淪為花架子

  近年來,在廣東省主要領導的推動下,網路問政推進迅猛。只要敲擊幾下鍵盤,以前要四處奔波、費盡口舌的難事,或許就能得到解決。不過,羊城晚報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網站的所謂“網路問政”成了花架子:網民反映的問題,回復慢,等煞人;回復無內容,敷衍了事,急煞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網路問政很美好,可畢竟存在虛擬世界裏,只有最終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對接,才能更多地展現其內在優勢與魅力。政府機關應該善於利用網際網路去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為百姓排憂解難。

  “實事網上辦”咋沒更新?

  2007年,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政府門戶網站推出“百件實事網上辦”大型專題,為社會提供服務。4年了,羊城晚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政府網站至今挂著“百件實事網上辦”欄目,但點擊一看,裏面舊聞多。

  多數政府網站建立的“百件實事網上辦”專題,包括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出行、公用事業等內容。羊城晚報記者點開粵西某市政府網站發現,裏面欄目門類齊全。且慢,當記者點擊“教育”欄進入“外來務工子女教育”欄目時,卻只看到2009年8月17日的“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審批”和2009年7月6日的“港城非戶籍外來工子女入學有新規”兩條連結。在“開辦外籍人員子女審批”一文中,除了僅有百餘字的“辦理條件”、“辦理程式”、“辦理時限”外,辦理結果公開、常見問題解答、項目變更情況欄目等均為空白。

  “百件實事”資訊長年未更新,絕非特例。有些網頁已經打不開,有些連結點擊後出現“您所指定的網頁無法訪問”,不一而足。而在其他的一些問政平臺,情況同樣不能令人樂觀。

  回復是答疑,還是辯解?

  廣州大學城的一些師生至今比較鬱悶,他們通過網路問政平臺反映大學城出行難,“但交通管理部門有點‘重解釋輕落實’,即便是好不容易盼到的答覆,也顯得像是為自己工作辯解”。

  去年2月,廣州大學城多位師生就給金羊網“網路問政平臺”留言:大學城原來有3條公交線路到天河區中山大道,進出方便。BRT開通後,從中山大道到大學城只有一條B25線(原大學城5線)。但B25線直通大學城中部樞紐,如果要到大學城其他校區,師生還要轉只在大學城內部營運的381、382公交車。這種島內公交一般半小時才一班,“大學城師生出行非常不方便”。

  金羊網的網管立即將這條帖子轉給廣州市交委。近2個月後,廣州市交委回復説,撤並線路、減少線路重疊是“為大學城師生進出大學城提供更多快速出行選擇”。BRT系統開通後,B25線路發車時間由之前每30分鐘一班縮短至5分鐘—8分鐘一班,線路營運速度相應提高,大學城島內381、382等線路發班間隔也縮短至5分鐘左右,“總體出行時間明顯減少”。

  對這種答覆,經常出入大學城的師生表示不解,有網友給金羊網發來信件,表示並不認同答覆的內容。因為線路調整後,師生並沒有感到出行變得比之前容易。有學生表示,自己早上7時從華師生活北區步行到中部樞紐,最快要15分鐘。如果碰上B25剛剛發車離開,就只能再等15分鐘後開出的下一班車,而車上早已擠滿了人,“別説座位,能擠上去已經萬幸了”。“請問,是否真的做到了5-8分鐘一班車呢?”這位學生提出疑問。

  實際上,在BRT開通這一年多時間裏,大學城師生有關“出行難”的聲音從未停歇,也通過各種網路問政平臺反映過情況。“一般都會有答覆,但答覆的內容總是解釋他們的路線設置如何合理,根本沒有從我們角度考慮,”有網友氣憤地説,“這種辯解性答覆,還不如不回復。”

  有網友就同德圍交通問題,給廣州市長提出5點建議,他收到的答覆是:根據《信訪條例》“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有關交通設施和車輛管理的問題,請直接向公安部門提出。有關修建人行橋和建寬上步橋的意見建議,請直接向建設部門提出。隨信附了兩個單位的聯繫方式。

  看不到回復,怎麼打分?

  “羅定市行政電子監察大廳”運作4年來,收到群眾來信近5000條,一度名聲在外。剛開始運作時,市民反映的問題和答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現在卻有不少答覆説:“您所提交的信訪件,已處理完畢,由於不便公開,我們將通過電話或郵件的方式回復您,或者您可以通過下方的業務編碼查詢查看處理結果。”

  對這種做法,一些網民表示不解:涉及隱私等原因,所有帖子和回復,如果任何人都能看到,確實並不可取;但是否不公開的帖子和回復都有必要私下回復?值得商榷。“每個帖子政府辦理得是否滿意,還要求進行評分。怎麼答覆都看不到,怎麼評分?”這是一位市民的想法。例如,涉及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投訴,比如環保、噪音等,估計不止一位網民想反映,“對網民的答覆,其他網民看到了,知道事情正在解決,就可以不再打擾政府部門了,真不明白政府機關不讓看回復”。

  在湛江市政府網站上,有市民反映,自己買了開發商在皮革廠宿舍上加蓋的商品房,合同上寫明有水電等設施。可交了十多年水電費才發現,自己用的是臨水臨電,而且被要求重新交錢安裝水電線路。他向多個網站反映,帖子被很快刪除,“求你們現在別刪我帖子”。(尹安學 朱娟)

  網路問政如何落地,還需政府機關自身落實

  我不知該找誰,有勞您來轉送

  □網路問政助幹群溝通

  □回復參差卻讓人無奈

  □網上意見需接駁現實

  □解決之道在機制推動

  現在廣東省加大了對網路問政的監管,網民對網路問政的評價,成為考核的重要內容。不過,記者驚奇地發現,一些網路問政中,市民提出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附設的評分卻顯示評價很高。

  記者登錄多個政府機關網站發現,對於網民的投訴的難題,被點名的部門答覆“此事不屬管轄範圍”,竟能獲得5分的滿分評價,而且連續多條答覆都獲得滿分。

  政府建立了網路問政平臺,給百姓提供了一個寬敞、無阻礙的交流舞臺。但是據介紹,由於編制等原因,現在網路問政存在人手緊張問題。在缺少專業隊伍的背景下,要提升政民互動的專業水準並不容易。至於逐步擴大上線部門,建立科學的運作、監督和評議機制,同樣力有未逮。解鈴還須繫鈴人,網路問政求解落地難的問題還需政府自身落實工作。

  其實,網路問政回復不及時,也有一個問題是,網民反映的問題找錯了部門,耽誤問題解決時間。比如駕照考試停止就投訴到省交通廳,其實應該由公安交管部門管理。也有網民認為,政府機關應該建立網民帖子的迅速轉送機制,“對有些事情屬誰管轄不清楚,政府機關應該內部溝通解決,而不應該再推給投訴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