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防部談新中國軍事外交:友好交流針鋒相對並存

2017年01月13日 10:39:27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新中國軍事外交:回顧與前瞻

  ——專訪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

  位於北京市正義路上的市政府大院裏,有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60年前的春天,1951年3月8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新中國專司軍事外交工作的部門——中央軍委外聯處就在這裡誕生了。

  歲月流轉,光陰荏苒,60年轉瞬而逝。當年的軍委外聯處早已搬遷,名稱也已多次更改。而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新中國軍事外交已經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今天,當“中外聯演聯訓”、“國際救援”、“亞丁灣護航”、“聯合國維和”等名詞頻頻見諸報端,各種涉外軍事行動不斷出現時,我們又該如何回顧新中國軍事外交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如何認識它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所作出的貢獻?如何梳理過去、把握未來,努力把軍事外交事業推上新的歷史起點?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在位於北京北三環旁的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大樓裏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60余載漫長風雨路

  記者: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對於您和您的同事們來説,也還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年份,國防部外辦前身——中央軍委外聯處成立60週年。您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新中國軍事外交走過的輝煌歷程?

  錢利華: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軍事外交在崢嶸歲月中昂首起步,在國際鬥爭中探索前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軍事外交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創新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如何理解“在崢嶸歲月中昂首起步、在國際鬥爭中探索前行”?

  錢利華:新中國成立之初,世界兩大陣營對立,國家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安全威脅,軍事外交正是通過友好合作與堅決鬥爭,有力配合了抗美援朝、炮擊金門等一系列作戰行動,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開啟我軍現代化建設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了20世紀60年代,軍事外交積極配合國家總體外交,反對霸權主義,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為贏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友誼與支援作出了突出貢獻。

  70年代,中美關係逐漸融冰,我與西歐、拉美國家的軍事交往穩步推進,軍事外交為維護國際戰略平衡與世界和平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改革開放後的軍事外交,您剛才用了“創新發展”來形容,這裡的“創新”怎樣理解?

  錢利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軍事外交工作確立了服從服務於國家總體外交、服從服務於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我與西方國家軍隊的交往逐漸增多,開始參與國際軍控與裁軍談判,海軍艦艇也實現首次出訪,我軍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軍事外交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務實性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我與周邊國家軍隊的互信合作進一步增強,與多個國家簽訂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建立一系列防務磋商機制,首次派出維和部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並加強同各國軍隊的專業交流,學習借鑒了外軍在建軍理念、體制編制、人才培養、後勤保障、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著眼履行我軍新的歷史使命,全方位發展對外軍事關係,加強與主要大國的戰略磋商與對話,鞏固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往,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組織開展中外聯演聯訓、國際救援、海上護航、聯合國維和等涉外軍事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