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法治建設重點轉移 從“有法可依”向“有法必依”

2011-02-17 14:04: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資料圖:1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北京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中新社記者 任晨鳴 攝 

  “兩會”期間,民主法治建設進程、重大法律案的討論出臺、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熱點。

  1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北京宣佈,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意義、取得的經驗、面臨的難點、將來的發展方向等相關話題料將在今年“兩會”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法律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法治成熟和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根據官方統計,到2010年底,中國已制定現行有傚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並全面完成了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然而,“我爸是李剛”、“釣魚執法”、“70碼”等熱點事件所透露的社會情緒,也反映出公眾對中國法律實施、司法公正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指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標誌,中國法治建設進程的重點將從“有法可依”逐步轉向“有法必依”和“依法辦事”,從以立法為工作重心的法治發展模式逐步轉向以憲法法律實施為重點、立法與法律實施協調推進的模式。

  他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立法工作不會因為法律體系形成而減輕,相反將更加繁重。社會的立法要求會更高,公眾的立法期待會更強,因此立法機關將進一步提高立法品質。

  他説,就立法的內容而言,將進一步加強民主政治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方面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進一步加強社會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維護社會公平、健全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事業方面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加強文化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智慧財産權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加強環境生態領域的立法,不斷完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同時,立法工作還面臨對現行法律體系的修改、完善、補充、廢止,這方面的任務也十分繁重。

  李林表示,今年將更加注重加強憲法法律實施,人大監督權的強化將更受矚目。全國及地方各級人大去年以來陸續開展的專題詢問是落實人大監督權的一種重要方式,今年將繼續推進,不斷加大監督力度。法律法規的清理也應當常態化。在大規模的“法律清理運動”結束後,應當使這項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希望全國人大能夠出臺關於法律法規清理制度化、常態化的規範性文件,以保證法律體系能夠及時實現更新和完善。同時建議在每年“兩會”期間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制度化清理,隨時把問題和瑕疵消除掉。

  他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還將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包括建立配套法規制定、清理、評估、修改的長效工作機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及時制定與中央立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繼續加大社會領域地方立法力度等。與此同時,地方立法在“先行先試”方面取得的經驗,將為全國性立法提供借鑒。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