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醫改一年來成效述評 群眾基層就醫負擔減輕

2011年06月03日 22:05:2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醫改,關係民生,牽動民心。

  2010年是醫改承前啟後、攻堅克難的關鍵之年。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向前推進,成效持續顯現,老百姓在看病就醫方面感受到了更多實惠。

  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覆蓋12億多城鄉居民

  故事:2010年9月的一天,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友誼18號社區居民張珍武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買藥。張珍武年逾六旬,耳聾20多年,又查出糖尿病,每個月都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兩三趟。“雖然經常看病,但花的錢不是太多,大部分通過醫保報銷了,老省心了。”張珍武説。

  我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以及城鄉醫療救助為主體。目前,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已經初步形成,覆蓋12億多城鄉居民。全國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到4.29億;關閉破産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參保問題基本解決;新農合參合人數達到8.34億,參合率持續穩定在90%以上。

  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普遍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6倍左右,大部分地區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60%,80%左右的統籌地區開展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廣州、珠海等地進行職工醫保門診統籌探索。

  2010年,大病救助制度讓4600多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等疾病的兒童得到了及時救治;城鄉醫療救助對象從五保、低保對象擴大到其他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內容從住院救助逐步延伸到門診救助。

  與此同時,基本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城鄉統籌、委託經辦等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新進展。

  群眾基層就醫負擔減輕

  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

  故事:2010年9月2日,患氣管炎的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韓擺渡鎮農民趙士友來到衛生院看病。令他驚奇的是,他買同樣的藥,只花了42元,比以前少一半多。這歸功於9月1日起實行的基本藥物制度。趙士友感嘆:“很多藥都便宜了,醫改給農民帶來了實惠!”

  2010年,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全國60%左右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安徽、江西等8省(區、市)率先在全省範圍內推開。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藥物的政策在各地廣泛落實,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在80%以上的縣(市、區)得到推廣和應用。

  2010年12月底,我國相繼出臺了基本藥物採購指導意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意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編定崗、績效考核、多渠道補償、人事分配等體制機制改革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20多個省(區、市)完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的核定,11個省(區、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兌現到位。

  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呈現出門診次均費用下降、住院日均費用下降、門診人次上升的“兩降一升”的良好勢頭,群眾基層就醫負擔開始減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的運作機制正逐步建立和形成。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