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車交通不能完全分離,就會陷入擁堵——擴張——再擁堵的惡性迴圈
汽車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人員和物資流動效率,提高了城市的運作效率。如今,汽車卻變成城市效率的“殺手”。
“汽車和城市本應是同盟,現在卻處於‘戰爭’狀態。”西方著名城市規劃評論家簡 雅各布斯指出,這是由於西方傳統的城市規劃理論有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考慮人的存在。
“人車混雜在地面道路上,這是交通擁堵的原因;人車混雜在戶外空間,這是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董國良表示,“兩個混雜”是造成包括交通擁堵在內的各種“城市病”的萬惡之源。
“例如,人車混雜在地面道路上,使機動車通行只利用了道路面積的60%,交叉路口的紅綠燈又造成交通的間斷停頓,使通行能力只發揮了30%。綜合起來,道路機動車通行能力只發揮了1/5;而市區擴張最終使機動車交通量增加5倍,這樣的交通豈能不堵?”
“如果不能在市區三維空間的利用上實現人車交通完全分離,使道路通行能力大於高峰時段的交通需求,就會陷入‘擁堵——蔓延——更擁堵’的惡性迴圈。”董國良説,“城市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就交通論交通,永遠也擺脫不了這個惡性迴圈。”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市將二環路和三環路由一般主幹道改建為城市快速路。改建初期,高峰時段平均車速由原來的每小時20公里提高到每小時50公里,5年之後,兩條環路又重新擁堵,回到甚至超過原來的擁堵水準。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主任劉小明感慨:“我們對城市交通的特徵及其內在規律還缺乏足夠的、準確的認識。因此,我們解決交通問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就難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也就是自然的結果了。”
公安部、建設部“暢通工程”專家組專家嚴寶傑指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需要轉變和創新觀念。一是目前國際上提出的緊湊型城市理念,可以解決一些城市和交通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二是要把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放在一塊考慮,如果兩個規劃“兩張皮”,很多問題不好解決。
如何實現暢通——緊湊——再暢通?“節地暢通城市模式”值得關注
近年來,由於北京城區不斷向外“攤大餅”,每人平均交通距離由5公里增加到了15公里,為解決出行問題,大量市民不得不放棄步行和騎自行車。同時,人們的工作地與居住地越離越遠,許多市民不得不改用機動車出行。據統計,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機動車使用頻率提高了1倍以上。
在上海世博會上,董國良提出的“節地暢通城市模式”(簡稱節地模式),作為唯一的城市新模式在中國國家館展出,引起人們關注。
簡單地説,這是一種人車全面分離系統,相當於把目前城市的地下車庫拔高到地面,變成地面架空層停車,同時把地面道路改造為完全沒有紅綠燈的汽車快速路網;此外,將各個架空層屋頂平臺用連廊連起來,形成連通整個市區的人行和自行車道路系統。
據介紹,城市的內在動力機制應該是“暢通——緊湊——更暢通”,節地暢通城市模式就是要形成這樣的機制。具體來説,地面快速路網是約佔市區面積20%的地面道路,專供汽車行駛,交叉路口設簡單立交橋,取消紅綠燈,使汽車連續行駛,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倍;大面積地面停車庫,約佔市區面積的40%,停車位數量增加10倍;大面積架空平臺,指的是地面道路上方設蓋板,蓋板與地面停車庫屋頂相連,形成約佔市區面積60%的架空平臺,上面佈置建築物、平臺花園和步行自行車道路網;地面花園分散佈置在每個街區,約佔市區面積的40%,與上述的架空平臺共同構成佔市區面積100%的人的活動空間,市區綠化率高達60%。
目前,在國土資源部的推動下,長沙市已建成一個4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節地模式街區,停車位數量增加10倍多,綠化率高達60%,被譽為“宛若洋溢著現代都市風情的世外桃源”。
“如果用節地模式來改造北京城,可按功能混合的方式來布建。”董國良説,首先利用通州區以北300平方公里的預留地,投資2000億元,就能容納1000萬人;目前的通州區CBD新擴區、麗澤拆遷區等,完全可以按這種模式建設;對於老城區,二環路以內的建築可以恢復歷史原貌,僅僅中心街區道路用節地模式進行改造。(記者 潘少軍)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