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未來五年中國把握穩健基調 推進特色政治文明

2011年06月03日 22:06: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剛剛結束的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被國際觀察家視為中國發展的里程碑式會議,中國主動啟動了一部更為複雜而精密的綜合改革系統,其中政治體制改革將承擔更為主要的動力功能。可以預見,未來五年中國將在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道路上邁出大步。

  明年將是辛亥革命百年之期,中國在追求以民主與法治為依歸的現代政治文明道路上行進了一百年,中共在執政的60幾年中實現了社會制度的變革、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明框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這一進程絲毫不遜於西方發達國家。英國最早爆發資産階級革命,于1640年確立君主立憲制,又經過近50年的時間頒布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走到今天已經370年;法國1789年爆發大革命,組成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美國1776年發佈《獨立宣言》,至今都已走過近200多年,其間經歷多次動蕩與波折,即使今天,平等、人權等仍是它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五中全會公報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表述既是對未來政改方向和路徑的明確,也是對過去61年中共主政的經驗總結。中國所追尋的政治文明不會是西方所設想的模式,這一觀點是從孫中山以來中國幾代領袖人物的共識,如今這個中國特色的模式已經走出理想成為現實,並將一步步建立完善,最終得到世界和歷史的承認。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指出,“我們需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們要始終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西方學者通常用多黨制、三權分立、領導人普選三個標準判斷民主政治,也一直以此來衡量和評判中國的民主進程。然而,全球金融風暴將西方價值和標準推向了拷問最前臺,民主政治的多元逐漸被學者正視和探討,中國模式成為研究的焦點。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只要能夠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論採取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權力制衡制度和選舉制度,都應當是民主制度。人民有沒有“當家作主”,以及在何種程度上“當家作主”才是評價民主政治及其發展程度的根本標準。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溫家寶在推動網路民主問政時説,“只有民主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月前,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30年之際,胡錦濤、溫家寶再度宣示推進政改決心,將深圳從經濟體制改革的前沿變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共高層領導人對民主政治的認識達到空前的高度,並以此自上而下引領政改,找到黨內民主和基層民主兩大突破口,深化政改。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