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前瞻:以“全方位改革”思路衝破體制藩籬

時間:2010-10-18 0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今天起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審議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但外界普遍期待,除經濟領域外,會議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展現出新的改革思路,以全方位改革的視野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生態等方面的發展路徑。

  上月底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並強調,制定“十二五”規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改革進入“攻堅時期”,意味著中國的執政者需要以更大的勇氣、決心、遠見和智慧推進制度創新,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掣肘中國良性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問題,衝破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五中全會之前,中國高層的一系列表態,也讓國內外輿論對中國進一步深化全方位體制改革持以厚望。

  9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慶祝大會上表示,要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8月下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深圳考察時強調,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清除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各種體制障礙。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中國的每一次經濟騰飛都與政治領域的變革密不可分。1978年,正是因為政治領域的變革,才衝擊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1992年,也是因為政治領域的思想解放,才使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得以確立。同樣,中國未來的良性發展,也離不開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的交互促動。

  毋庸諱言,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已經進入各種社會矛盾的活躍期和多發期。腐敗蔓延、貧富差距擴大、城鄉二元鴻溝、教育不公平、房地産市場失衡、醫療費用居高不下……一系列難題橫亙在眼前。

  按照官方慣有的説法,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但是,這種發展不能僅限于經濟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應該是涵蓋各領域、兼顧各階層的全方位均衡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8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它們都擔負著為全方位改革探路的使命。通過這些試驗區逐步出臺的改革方案不難看出,將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置於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正在成為中國新的“改革共識”。(記者 周兆軍)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