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暴雨山洪與三峽工程無關

2011年06月03日 22:07:37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昨日下午2時,三峽入庫流量降至2.22萬立方米/秒,水位在7月31日達到161.02米最高值後轉退。 劉君鳳 攝

  在成功攔截本世紀最大洪峰後,三峽工程又遇到了一次“輿論洪峰”:這個大壩到底能抵禦“萬年一遇”、“千年一遇”還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今年的地質災害頻發如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是不是因為修建了三峽大壩?為此,記者1日赴三峽壩區,就網上的種種質疑與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進行了對話。

  1

  災害頻發,是否與三峽工程有關?

  “暴雨山洪不可能與三峽有關”

  記者:今年入汛以來長江流域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多種災害頻繁發生,有人將其歸咎於三峽蓄水。三峽工程是否會導致地質災害頻發?

  曹廣晶:三峽工程影響範圍只能限于受蓄水影響的干支流兩岸某些滑坡現象,而暴雨、山洪等不可能跟三峽有關,把整個流域的這些災害都和三峽工程扯上關係更是牽強附會。

  三峽工程之前,世界上已經建起了幾十萬座大壩,三峽工程雖然是裝機容量最大的工程,但水庫庫容在全球排名第22位。世界上大水庫數十年的實踐表明,水庫蓄水初期,是新庫岸的不穩定期和再造期,是隱性地質災害的集中釋放期。經過幾年的蓄水和泄水,兩岸邊坡就會穩定下來。可以這麼説,世界上沒有哪個工程像三峽這樣,對水庫兩岸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如此全面的勘察規劃,花如此大的代價進行治理。自從2003年開始三峽初期蓄水以來,這些年的實踐證明,儘管也有少量滑坡出現,但是沒有因為滑坡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産損失,這應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2

  重慶被淹,與三峽蓄水滯洪有多大關係?

  “滯洪未對重慶排水造成影響”

  記者:7月19日重慶遭遇今年最大洪峰,朝天門碼頭被淹,此事被指與三峽汛期蓄水滯洪有關,這個如何理解?

  曹廣晶:三峽水庫修建是利用上游高山峽谷的地形,把水位線以下的居民遷出,形成相應的庫容,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當中,有超過50%的費用是用來補償這些淹沒的。7月19日重慶寸灘水位達185米時,三峽壩前水位是150米左右,水庫回水還不到涪陵,應該説這次滯洪作用並未對重慶排水造成影響。

  長江中下游地勢平坦,人口密集,發生潰堤後損失慘重;上游則以崇山峻嶺為主,應對洪災迴旋餘地相對較大。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主要體現在對中下游平原的保護方面。

  3

  外國專家質疑防洪庫容數據前後不統一

  “水庫防洪庫容不可能虛報”

  記者:對於防洪庫容,有外國專家質疑,中國曾表示“水高180米,防洪庫容接近200億立方米”,而最終確定庫區最高水位只有175米,防洪庫容卻超過221億立方米。如何解釋這一對數據的誤差。

  曹廣晶:論證期間,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曾做過180米、170米、160米幾種方案。1992年國家批准的初步設計最終確定了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的方案,目前221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是根據這一方案嚴格測量計算出的,是多項調度設計的基礎,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虛報。

  4

  三峽大壩防洪能力是否逐年萎縮?

  “N年一遇是統計學概念”

  記者:有的網民將幾篇關於三峽大壩抗洪能力報道的標題羅列一起,內容包括三峽大壩可抵禦萬年、千年、百年一遇的洪水,並據此説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逐年萎縮”。請問三峽大壩防洪能力到底如何?

  曹廣晶:“N年一遇”是一個統計學概念,是根據長江的水文記錄資料和其他歷史資料,按照國家相關規範計算分析得出的,例如三峽工程所説的“萬年一遇”的流量為每秒11.3萬立方米,“千年一遇”達到9.88萬立方米,“百年一遇”達到8.37萬立方米。但百年一遇並不意味著洪水按一百年時間間隔一百年出現一次,應該理解為在長時間週期中,平均一百年出現一次。今年的洪峰峰值接近每秒7萬立方米,算是“約15年一遇”。

  就三峽大壩本身而言,它是按千年一遇的洪水作為其正常設計工況,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來作為校核工況。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