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別樣中秋 同樣“團圓”:四川地震災區中秋節掠影

2011年06月03日 22:11:0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成都10月3日電(記者葉建平、吳曉穎、曹妍)3日,曾經飽受大地震災害蹂躪的四川災區迎來了震後第二個中秋節。經過一年多的災後恢復重建,災區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幢幢房屋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廠裏馬達轟鳴、一間間校舍裏書聲瑯瑯……一座美好的新家園正悄然而生。

  今年的中秋節,災區群眾、援建工作者、震後孤兒將如何度過?對未來生活他們有何企盼?記者深入災區進行了走訪調查。

  受災群眾:“生活就像中秋月,美美滿滿”

  燉雞湯、回鍋肉、大麻花……3日中午,都江堰大觀鎮茶坪村三組56歲村民楊廷松一家三代圍坐在自家院子裏,品嘗著豐盛的“中秋大餐”。

  楊廷松抿了口酒,嚼著麻花,喜滋滋地望著自家剛建好的“小洋樓”,哼起了小曲。去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楊廷松的家變成了廢墟瓦礫。所幸的是,家中無人傷亡。

  提及去年中秋,楊廷松説:“房子垮了,東西沒了,哪有心思過節,就盼著能早日住進新房。”説話間,楊廷松給5歲的孫女夾了一隻熱氣騰騰的大雞腿。“上個月,房子終於裝修好了。一家人在新房裏過節,太安逸了!”

  震後,為解決群眾建房資金難,都江堰市將災後重建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推出了“聯建”政策。楊廷松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他的新房由城裏居民出錢、他出地“聯建”而成。房子建成後,楊廷松從一樓騰了間屋子賣雜貨。

  “在家開個小店,比出去打工輕鬆多了!”談及這份新工作,楊廷松笑得合不攏嘴,“如今的生活呀,就像那中秋的月亮,美美滿滿,而且今後肯定還會越來越好!”

  楊廷松的家是四川農村災區的一個縮影。今年中秋,農村災區群眾大都在自家新房中歡度佳節。據統計,截至目前,四川災區已建成永久性農房123.89萬戶,佔需重建的97.1%。

  重組家庭:“我又找回了家的感覺”

  中秋佳節,月圓人全。今年的中秋,對於重組家庭後的曹代成來説,是一個闔家團圓的好日子。

  54歲的曹代成是極重災區綿竹市廣濟鎮仁賢社區居委會主任。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奪走了他的母親、妻子和孫子。震後的曹代成,白天為災後重建忙碌;而每當深夜來臨時,想起妻子、母親,淚水都會奪眶而出。

  去年5月22日,曹代成被中組部授予“抗震救災優秀共産黨員”稱號,其“舍小家顧大家”的英雄形象被“搬”上了銀屏,感動了中國,也成就了一份情緣。

  曹代成現在的妻子劉小琳是達州某化工廠的一名退休幹部。在電視裏,她看到曹代成為災區群眾奔波忙碌的身影后,被深深感動,兩人開始書信往來。去年12月16日,兩顆心終於碰撞出了火花,兩人在廣濟鎮登記結婚。

   結婚後,劉小琳和曹代成夫婦居住在災區板房裏。中秋佳節,記者在曹代成家中看到,房屋雖然簡陋,但細心的劉小琳將它打理得乾淨而整潔。嶄新艷麗的床單,配上那喜慶的一對抱枕,讓整個屋子顯得格外溫馨。

  “這裡的生活條件可艱苦多了,煮飯燒蜂窩煤,洗澡要自己燒水,連廁所都是公用的……”劉小琳直言不諱,“不過,只要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每天看著老曹為群眾辦事的樣子,感覺很幸福!”

  今年的中秋,也是曹代成和劉小琳結識一週年的日子。由於曹代成假期值班走不開,劉小琳2日還替他給逝去的母親、前妻和孫子上了墳,給他們“捎”去了月餅和柿子。

  中秋節當日,劉小琳的兒子專程從達州趕到綿竹,一家人在城裏的飯館裏吃了一頓團圓飯。“有了她,家裏的事不用我再操心了,可以專心地搞災後重建。”曹代成説,“今年中秋,一家人大團圓,我又找回了家的感覺。”

  援建工作人員:“建好災區,爭取明年回家過節”

  雖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25歲的北京援建工作人員范錚錚早早就起床了。因為援建的市政道路——橫四路當日開始澆鑄混凝土,他要負責技術品質監督。

  當日,是范錚錚第二次在災區過中秋,也是他平生第二次沒能和家人一起過中秋。

  范錚錚是去年7月來到災區的,今年春節時曾回過一次家。“剛到災區時不太適應,心裏特別想家。去年中秋節,我給爸媽打電話,哭得稀裏嘩啦的。”説到這裡,范錚錚臉紅了。“不過,現在已經習慣了,災區就是我的第二個家嘛。”

  和去年一樣,今年的中秋節,范錚錚也是在忙碌中度過的。所不同的是,今年中秋節,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什邡市委宣傳部委託北京電視臺的記者給他父母拍攝了一段祝福視頻。

  視頻是在極重災區紅白鎮鎮政府會議室裏播放的。中午時分,紅白鎮幹部群眾正和援建工作人員開茶話會,突然螢幕上放出了范錚錚家裏的場景,他父母説道:“錚錚,放心,家裏一切都好,公司還給我們送了月餅。你一定要把災區當成自己家,在哪過中秋都是一樣的。希望你能幫四川人民快點修好道路,讓他們出行更順暢!”

  錚錚父母的言語也道出了無數援建工作人員家屬的心聲。北京市政二公司援建項目經理劉峰的妻子給她發來了短信:“老公你去四川援建已經一年多時間,這段時間你們都很辛苦,平時工作那麼累,我也幫不了你。但我會把家照顧好,照顧好自己和肚子裏的孩子。”

  “看到短信很感動,也很內疚,兩年中秋節都是她一個人在北京過的。”談到中秋心願,劉峰説:“就是希望能早日把災區建好,爭取明年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過中秋!”

  震後孤兒:“又可以吃到代阿姨的青椒炒肉了”

  震後孤兒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中秋節的前一天下午,記者來到了四川震後孤兒安置基地“安康家園”,那裏顯得格外冷清,小學部裏只剩下15歲的蔣洪軍和14歲的曾東。

  “孩子們有的被親屬接走了,有的被他們的‘安康媽媽’帶回家過節去了。”園長胡源忠説:“蔣洪軍他們的‘安康媽媽’今天晚上也要來接他們回家。”

  2008年8月,在全國婦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幫助下,山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捐資1.1億元,在成都市雙流縣建成了1所“安康家園”、1所新棠湖小學、擴建了九江中學。

  曾東很調皮,記者跟著他走進了寢室,被子方方正正地擺在床頭,床上靠墻立著一本漫畫書。“那是代何姨送給我的,我可喜歡這本書了,每天睡覺前都要看一會兒。”曾東説。

  曾東口中的代阿姨就是他和蔣洪軍的“安康媽媽”。“代阿姨今天晚上會來接我們回家。明天她答應要帶我們去公園玩。而且,代阿姨炒的菜可好吃了,明天我又可以吃到她做的青椒炒肉了。”曾東咽了咽口水。

  在“安康家園”,記者遇到了北大六院兒童青少年科的夏衛萍。作為震後孤兒心理重建工作組成員,她已經在“安康家園”待了10多天,為孩子們做心理篩查、疏導和干預。

  “震後通過持續的心理輔導,孩子們的心理陰影正逐漸消退。”夏衛萍説:“震後孤兒,是一個永遠不會被遺忘的群體。”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責任編輯:陽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