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開車不看手機到底有多難

2024-12-03 09:44: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近日,關於“一醫生因車禍去世,肇事者開車看手機”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網友關注。浙江海寧市人民醫院發佈訃告稱,該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劉磊因傷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5歲。據介紹,事發當晚,劉磊醫生過人行橫道時被一輛小轎車撞擊,肇事司機因駕車時看手機分心釀成事故。

  劉磊醫生不幸命喪車輪下,讓他的家人和同事悲痛不已,也讓當地市民和無數網友感到萬分惋惜。人們紛紛表達對分心駕駛行為的譴責,並期待相關部門早日查明事實,嚴肅處理肇事者。

  據公安交管部門介紹,當車速為60公里/小時,開車時看一眼手機最少需要3秒,車輛則開出約50米的距離,這50米幾乎等同於盲開。實驗表明,開車時打電話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駕駛狀態下的2.8倍,開車時看手機、發短信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駕駛狀態下的23倍。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明文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有撥打接聽手持電話、觀看電視等妨礙安全駕駛的行為。人人知曉分心駕駛的危害性,奈何還是有一些人心存僥倖,管不住自己的眼和手,開車時小動作不斷。除了開車時看手機、玩手機,分心駕駛還包括操作導航設備、車載影音設備以及吃東西、喝水、抽煙、撿拾物品等等。此類交通陋習嚴重威脅著公共安全,已經造成了不少交通事故和人員傷亡。一起起令人傷痛的悲劇,一次次印證了分心駕駛如盲行、瞬間失控毀一生的道理,帶來的教訓極其深刻,值得每個人認真記取。

  禍患常積于忽微 ,交通安全容不得絲毫大意。從概率學上講,一次分心駕駛也許不會出事,但在多次重復的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就幾乎是必然之事。只是待到悲劇發生時,悔之晚矣。

  治理分心駕駛陋習,關鍵在於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日常監管力度,強化路面管控。同時深化智慧警務建設,充分發揮電子警察系統的作用,提高分心駕駛行為的發現率和查處率。此外,還需進一步暢通“隨手拍”舉報渠道,鼓勵群眾共同監督分心駕駛行為,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以儆效尤。

  治理分心駕駛陋習,根本在於從“心”抓起。相關部門要深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典型案例以案釋法警示教育作用,引導廣大駕駛員遠離分心駕駛陋習,做到知畏知止,主動向文明交通新風尚靠攏。

  今年以來,北京公安交管部門積極探索發送“私人定制”安全提示舉措,對一年內曾因駕車撥打接聽手持電話等妨礙駕駛行為被記錄或處罰的機動車駕駛人或車主,點對點發佈提示短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此舉是主動警務、預防警務的生動實踐,彰顯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主動跨前一步的責任擔當,為治理分心駕駛陋習提供了有益參考。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再嚴密、再精細的治理,也難以取代交通參與者的自律自覺。每個人尤其是廣大駕駛員應繃緊“安全之弦”,時刻把文明挺在前面,處處將規則放在首位,在思想上、行動上切實做到“安全大如天”,堅決向分心駕駛陋習説不,不觸碰法律紅線,不能越雷池半步,共同營造安全、文明、有序、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北京青年報 威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