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互助父母”是最暖的“賽博協議”

2024-07-19 13:45:00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湯華臻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媽媽獨自坐高鐵出門,擔心路上遇到困難便上網求助,迅速得到諸多暖心回復。一段時間以來,類似案例不時可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發約定,出門在外對彼此父母伸出援手,大夥將之稱為“陌生人父母互助協議”。

  “這一次我幫助了你的父母,希望下一次你也幫助我的父母”,儘管這份“賽博協議”無統一模板、無簽字畫押、無監督執行,卻靠著善意的接力,收穫了一眾擁躉。數據顯示,如今某平臺上與之相關的筆記閱讀量超1億。現實中,面對不會調節高鐵座椅椅背的老伯、不會用手機導航而迷路的阿姨,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主動上前搭把手。有的還將“叔叔阿姨有需要請找我”的挂件放在醒目處,有的直接穿上了“共用兒子”的T恤,一幕幕暖意融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在陌生人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的雙重擠壓下,老年人時有“跟不上趟”之感,出門在外更可能手足無措。而年輕人能隨時隨地照顧父母的不多,“互助父母”的價值愈發凸顯。對陌生的長輩,主動攙扶一下、耐心講解一次,幫助的也許就是另一個家庭的牽掛。“我幫不了千萬個他/她,可下個路口有千萬個我。”每一個人的能量有限,但涓涓善意匯聚成海,釋放的就是敬老愛老、向上向善的力量。

  自發自願“互助父母”,值得點讚併發揚開來。而它的悄然流行,其實也是一個提醒,隨著老齡化社會快步到來,適老化建設有待繼續提升。比如餐廳在掃碼點餐之外有無預留傳統功能表,再如公共空間樓梯可否加裝扶手給老人借力支點……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大可引入更多人情因素。與其等著匆匆趕路的“共用兒子”幫助老人購買電子票,不如要求工作人員多一點助老意識。從細節處入手,多維度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才能更早到來,讓父母在外更舒心,子女在家更放心。

  影片《讓愛傳出去》中,小男孩特維提出,一個人去幫另外三個人,這三個人再分別幫其他三個人,以此類推,最終實現無數人幫無數人。儘管現實的邏輯鏈條不會如此嚴密,但當“我助人人,人人助我”蔚然成風,惠及的必然是每一個你我。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