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花繁葉茂新時代 文明鄉風拂面來

2024-05-21 15:29:00
來源:播州區文明辦
字號

  近年來,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堅持把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依託文化挖掘傳承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養,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最美紅村等18項中央和省級榮譽稱號,昔日荒蕪的“荒茅田”演變成遠近聞名的“花茂村”,村民們不僅鼓了“錢袋子”,同時也富了“腦瓜子”,文明淳樸的新時代風尚正在蔚然成風。

  “鄉愁展館”講述“花茂故事”

  2019年,當得知大型電視連續劇《花繁葉茂》在家鄉花茂拍攝後,遠在廣東東莞的楊波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敏銳地捕捉到家鄉花茂將會迎來更新一輪大發展的強烈信號。他心中升騰起一個夢想,要把自己對家鄉那份沉甸甸的愛,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楊波在外闖蕩25年,他的思鄉之情卻長存於心。小時候,他聽過花茂王姓村民救紅軍的故事,心中便種下了紅色種子。之後,關於花茂的紅色故事,楊波聽得很多,講得也多。他説,我們的江山是無數先烈流血流汗換來的,我們一定要永遠牢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0年,楊波在眾人質疑的目光中率先建起了第一個花茂土陶展覽館。他自豪地説,展覽館的第一個藏品是他小學五年級時收藏的。

  楊波所稱藏品叫寶塔,生産于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圓錐形的塔,塔有十九層,兩尺來高,中有不規則斜穿孔,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展覽館的藏品全是各式各樣的生活器具,有硯臺、香爐、罐瓶、缸壇、提壺、甑篾等各種器皿。最神奇的當數神仙壺,酒從底部倒入,注滿後將壺倒過來,酒竟然又從壺嘴流出。壺裏大有乾坤,楊波説,他想重點開發這樣的文創産品,做足土陶文化。

  楊波還把原來的花茂糧倉改造成了農耕文化展廳,陳列有各式老舊農耕器具,上百件器具林林總總,難得一見,令人感慨歲月滄桑,觸發鄉愁情結。楊波把展館命名為“鄉愁展館”,希望圍繞紅色文化和鄉愁文化給花茂鄉村旅遊注入活力。鄉愁展館已是播州區重要的研學基地,他常在這裡向學生和遊人聲情並茂地講述花茂的精彩故事。

  創新求變 演繹未來

  今年55歲的母先才是省級非遺花茂土陶的第四代傳承人。相傳在清光緒年間,花茂一帶便有人使用白泥燒制陶器。直到20世紀80年代,土陶業興盛一時,花茂村超過60%的家庭將其作為副業。  在花茂村陶藝一條街,母先才陶藝體驗館擺放的各種土陶成品供遊客觀摩、選購,還有數十台制坯機供遊客體驗。

  過去,母先才燒制土陶,用的是傳統方法,燃料是木柴和煤炭,不僅污染嚴重,而且還有20%的殘次品。母先才説,更惱人的是,燒一次土窯,大約需要幾千斤木柴和煤炭,會産生大量煙塵,而這些木柴都從遠鄉近裏買來,多是山裏砍伐的林木。土窯內外,到處都是泥土、灰塵和土陶殘次品。這讓他倍感慚愧自責。他在默默尋找出路。

  2020年,母先才果斷關閉了土窯,花費8萬多元,從江西購進了兩台電窯。電窯可以調節溫度,基本不會出現殘次品。母先才既為保護生態環境盡了一份力,同時,其陶藝館也顯而易見地提高了收益。

  土窯已經完全停用,但還按原樣保存完好,供遊客參觀,使用價值轉化為文化價值,讓花茂土陶歷史現場復原。遊客到此駐足參觀,在舊窯裏尋覓花茂的土陶歷史。

  來追尋花茂歷史的,還有村民張勝迪,一位舉步款款的女子。

  1999年,26歲的張勝迪外出打工。“但我一直忘不了在花茂村度過的童年。”雖然身在外地,但張勝迪一直心繫家鄉。

  2016年7月,張勝迪通過“鳳還巢”人才引進計劃回到家鄉,開了一家名叫“花茂人家”的作坊,她想以此為平臺做好花茂村獨具特色的鄉愁文化傳承。張勝迪虛心求教熟悉古法造紙傳統技藝的老藝人,讓這項傳統工藝很快就在花茂復活。可是,如何使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呢?張勝迪通過多方取經求教,大膽創新,終於創作出獨樹一幟的紙漿畫。紙漿畫既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古法造紙,又結合中國國畫的寫意風格,利用手邊隨手可得的原材料精心創意便可成品。南瓜葉剪成荷葉,玉米葉剪成月亮,銀杏葉、野花更有各種創意圖案,便有了《星空》《向日葵》等藝術製品,呈現于遊客眼前。

  “遊客會把這些産品帶回去。通過旅遊,我們讓這張傳統的紙煥發了新的生機。”張勝迪説。

  土窯改電窯,不僅保護了環境,還提升了花茂鄉村旅遊品位。紙漿畫傳承了傳統手工業又提升文化附加值,這都是花茂人勤勞創造的縮影,又是花茂人熱愛新生活,勇於革新的生動寫照。

  這些年,花茂人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活品質的意識逐日俱增。原來的花茂,雞鴨滿地跑、塵土漫天飛,通過幾年改造,花茂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實現了涅槃重生。  花茂村在環境整治方面著實狠下了一番功夫。全面提升水、電、路、訊、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同步鋪開。全面推行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讓健康知識、衛生習慣、清潔環境入戶入心,還建立村寨衛生管理公約,通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定期互評,督促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雷打不動”的廣場舞

  歡聲笑語,快樂無限。秋收後的花茂村群眾文化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這裡是中央電視臺《山水間的家》錄製現場,來自周邊鎮村的6支廣場舞隊展開激烈比拼,角逐廣場舞大賽桂冠。

  花茂村代表隊可謂陣容強大,有央視主持人撒貝南、中山大學教授彭玉平、演員關曉彤加盟。隨著音樂響起,隊伍翩翩起舞,沉浸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

  也許誰也沒有注意到,領舞的竟然是名普通農民,一個土生土長的花茂人。

  她叫母光玉,今年59歲,然而從外表服飾和精神氣質看,她絲毫不像年近花甲的人。“可能是我經常鍛鍊的原因。音樂一響,啥煩惱都沒有了。”母光玉性格開朗,侃侃而談。  2015年,母光玉抓住花茂村發展鄉村旅遊機遇,開設一家農家樂,由她掌勺。農家樂客源不斷,收入還不錯。送走客人後,母光玉就和姐妹們跳起了廣場舞,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參加。在花茂村,廣場舞成了雷打不動的活動。

  村民們給隊伍起名“大家一起嗨”,她們還購置了多套表演服裝。母光輝、袁慶容、陳希碧、楊成霞、吳德容、王照萍等幾名核心隊員因此還多次應邀參加村民婚禮,而且全部免費。“今年就參加了十多場婚禮慶典,主人家給錢也不要,我們就是圖個高興。”母光玉説,“有我們的加入,婚禮既節省又喜慶!”

  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村民們不僅身體健康,大家都心情愉快。鄉風勁風引導花茂朝文明方向發展。道德“紅黑榜”評選、“文明積分”兌換活動等激勵和引導花茂群眾,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2023年以來,開展道德“紅黑榜”評選活動3次、集中積分兌換活動1次、先進典型評選表揚活動2次、移風易俗類文明實踐活動47場次。“這些年,村裏人參加活動的多了,扯東家長西家短的少了,喝酒打牌的更少。”母光玉説。

 

  如今,以“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鬥枋”七元素為基調的黔北民居星羅棋佈,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兩旁綠樹成蔭,家家戶戶庭院綠意花香。不少攝影師將花茂作為婚紗攝影基地,花茂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  都説花茂村有三朵“花兒”:“非遺之花”土陶燒制技藝、“文創之花”紙漿壓花畫和“味蕾之花”鮮美盬子雞!“其實,花茂應該還有一朵鄉風文明之花。”村支部書記彭龍芬説,“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小土房變成了小洋樓,村民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觀,很多回鄉人都感嘆花茂舊貌變新顏。”

 

  通過花茂村村的不懈努力,移風易俗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文明健康、勤儉節約之風已成為推進移風易俗的主流。楊波、母先才、張勝迪、母光玉等花茂人的求富求美故事,正是這諸多美譽的別樣注解,也是花茂人富“錢袋子”更富“腦瓜子”的最佳答案。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