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年輕人愛上“下廚房”:美好生活需要學以致用

2024-03-19 09:04: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60個名額731人報名,錄取比例達到了12:1。如此受歡迎的,是開設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的“全民藝術學堂”之“公益烹飪課”。烹飪課招生消息傳播開來後,報名熱度不減,進班名額遭到了市民“瘋搶”。經統計,被錄取的60人中,85%的人為80後、90後,而95後佔到了25%,也就是説班裏30歲以下的學員有四分之一。

  據介紹,往年“全民藝術學堂”多以書法、繪畫等文化類,提琴、古箏、芭蕾等歌舞文藝類為主要課程,今年之所以新增廚藝課,是因為學廚藝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一方面,不時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加劇了一些年輕人的安全焦慮,讓他們覺得自己動手可以吃得更有品質;另一方面,在終身學習方興未艾的當下,通過學習來掌握一技之長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社交渠道。此外,“公益烹飪課”不僅能夠滿足一些人對興趣愛好的發現與尋找,也能以較低的成本豐富業餘生活。

  專家指出,年輕人與其沉迷于打遊戲或刷短視頻,與其被手機、電腦束縛綁架,還不如用被手機和電腦“偷”走的時光換取一技之長。在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森林裏,有一些人非但沒有將下廚房當成一種負擔,反而將其當成一種治愈的方式。不論是在菜市場裏買菜,還是在廚房裏“熱辣滾燙”,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方式不僅讓口腹之欲得到滿足,也會讓年輕人得到精神上的安寧與慰藉。

  “悠悠萬事,吃飯為先”,而在所有的愛好中,吃是最沒有門檻的,所謂“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美食同樣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對於喜歡吃、講究吃的中國人來説,從來都不會缺乏吃的熱情,在餐廳就餐也好,點外賣也罷,雖然方便省事,但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經濟成本以及莫測的健康隱患、風險因子,於是下廚房自己動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一種自然選擇。

  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我們都置身在一個以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為特徵的陌生人社會中。為了增強可預期性與可控性,為了吃得更放心、更舒心,掌握烹飪技能自己動手做飯,在一些年輕人那裏,就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約定俗成的“集體行動的邏輯”——既能夠讓自己吃得更好,也能夠滿足精神文化訴求,類似浙江旅遊職業學院開設的“公益烹飪課”受到追捧,也就不難理解了。

  與線上的電子遊戲或短視頻相比,“公益烹飪課”這樣的線下課程,不僅有專業老師面對面授課,還可以加強與授課教師的互動與連接,讓學員能夠真正學到“幹貨”,掌握烹飪技術。“公益烹飪課”還能夠讓年輕人將有限的時間花在有價值、有意義且有收穫的事情上,讓年輕人發現和尋找更好的自己。此外,“公益烹飪課”能夠讓年輕人在勞作之餘得到精神層面的放鬆與心理層面的治愈,“公益烹飪課”成為供不應求的“香餑餑”,也就在情理之中。

  美好生活既要“美”也要“好”,“美”是審美要求,“好”是品質要求。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下廚房做飯,不僅有助於提高居家生活的品質,也有助於提升審美觀念、豐盈精神家園。愛好廚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學習培訓的熱度不斷攀升,“公益烹飪課”尊重和回應了公眾的需求,從供給側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伸展和優化了公共文化服務,顯然也是可圈可點。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