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成護肝片被90後買走!醫生:亂吃“護肝片”,反而會傷肝
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胡夢 曾瀟瀟
水飛薊素、卵磷脂、肌苷、維生素……市面上的“護肝片”種類繁多。最近一家知名網購平臺發佈的數據顯示,90後購買了近五成的肝臟類補劑,其中15%的訂單是在淩晨完成的。
3月18日“全國愛肝日”到來前夕,湖北省中醫院(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師詹磊提醒,市面上護肝片種類多,盲目吃“護肝片”反而可能會傷肝,甚至造成肝功能衰退。湖北省中醫院肝病科專家建議,要科學護肝,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謹遵醫囑是保護肝臟健康的最好方式。
護肝片種類多,吃錯了反傷身
保肝護肝藥物屬於臨床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改善肝功能、增強肝臟解毒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抑制肝臟纖維化等作用。詹磊醫生提醒,護肝藥物品種繁多,吃錯了反傷身,根據藥理作用大致劃分為以下幾類:
卵磷脂類。肝細胞膜修復保護劑常見的有多烯磷脂酰膽鹼(又稱卵磷脂),它能像補車胎一樣地修復肝細胞,並起到降酶的作用。詹磊醫生説,卵磷脂可以用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肝臟損傷,可修復受損的肝細胞膜,是臨床上最常用到的護肝藥物之一。
甘草酸製劑。抗炎保肝藥主要是甘草酸製劑,市場上主要使用的口服劑有甘草酸二銨和復方甘草酸苷。這類藥物的作用機制都是減少肝臟局部的炎症反應(有類激素樣的抗炎作用,但是比激素類藥物的副作用小),從而起到減少肝損傷的作用。詹磊醫生提醒,這類藥物也存在共同的副作用,就是會加重水腫、高血壓和低鉀血症等,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解毒保肝藥物。解毒保肝藥物主要包括谷胱甘肽(GSH)、N-乙酰半胱氨酸(NAC)、硫普羅寧等。自由基是人體在呼吸、消化和代謝等生理過程中産生的一些“副産品”,正常狀態下自由基不會産生太多,屬於“可回收垃圾”,但是當身體暴露在有害環境中,或長期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酒、熬夜、抽煙等),會産生更多自由基,引起炎症、老化等問題。
水飛薊製劑。抗氧化藥物代表藥物為水飛薊製劑,水飛薊素是一種自水飛薊種子中提取的類黃酮化合物的混合物,是市面上“護肝片”常見的成分;它們的保肝作用機制主要是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及降脂作用。
基礎代謝類藥物。基礎代謝類藥物通過影響肝細胞的能量代謝來發揮肝細胞保護作用,主要有輔酶 Q10、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C、複合維生素 B)、肌苷、門冬氨酸鳥氨酸等。輔酶Q10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和保護線粒體的作用,可以作為肝臟疾病的輔助治療。肌酐主要存儲在肌肉中並參與能量代謝,但至於肌酐對肝臟的保護作用,目前的科學研究並未提供明確的證據。維生素C和維生素B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維生素C能夠中和身體內的自由基,防止它們對肝臟等組織造成傷害,此外也參與了肝臟中的一些關鍵生理過程,如膽固醇的代謝,以及肝臟對藥物和毒素的排毒過程。維生素B大家族,包括了B1、B2、B3、B5、B6、B7、B9和B12等多種維生素,它們在肝臟對於糖、氨基酸和能量的代謝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門冬氨酸鳥氨酸是一種非處方藥,更多用來治療肝性腦病,有一定的護肝作用,但並不用於常規的肝損傷治療。
此外,網路上還有其他一些推薦的藥物,比如復方中成藥類的護肝藥物,但詹磊提醒該類藥物對肝損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作用機制缺乏深入的研究,需要在醫生指導和監測下使用。
又比如,肝損傷常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益生菌能夠減低腸道菌群移位、抑制炎症因子錶達並改善肝功能,但其臨床效用仍待進一步論證。
無需刻意服用“護肝片”
如今,養生保健群體日趨年輕化,期望能通過口服保健品/藥品保護肝臟。在購物軟體上搜索護肝保健,按銷量排行可以看到,每個月都會有不少護肝類保健品售出。
詹磊醫生表示,不建議大家長期吃護肝類的保健品,它們可能有一些輔助作用,但長期服用的安全性並不明確。如果生活方式健康,沒有肝臟疾病,服用任何保健品或藥物都會加重肝腎的代謝負擔,得不償失。
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現在暫時沒有肝臟疾病,希望通過服用保健品來減輕肝臟的負擔,這個邏輯看上去似乎沒錯,口服護肝藥物或保健品的確可以讓肝功能異常來得慢一點,但是也容易耽誤發現肝損傷的時機,導致錯過治療介入的最佳時機。
醫生提醒,如果已經出現肝損傷,就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治療,而不是自行取藥治療。肝臟損傷的機制很多,要想在市面上林林總總的護肝藥物中作出準確的選擇還是有難度的。對於復方中成藥類的護肝藥物,大家不要輕易使用,因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如果長期服用不對症的中成藥,不但對肝臟無益,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總的來説,護肝保健品可能有一些輔助作用,但不能替代醫生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