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滄源:做“甜蜜”事業 過幸福生活
【多彩鄉村産業興】
◎本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李育芬 左 江
森林覆蓋率達75.42%,一年四季均有季節性主要蜜源和輔助蜜源,蜜粉源植物資源花期疊錯……我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滄源縣),在發展蜜蜂産業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春來百花開,蜂農採蜜忙。
近年來,滄源縣因地制宜,做起資源文章,把蜜蜂産業作為助推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的生態富民産業來抓,以“黨建+”模式,推動蜜蜂産業發展,採取“村企捆綁、訂單銷售、保底分紅”的方式,探索出多種産業發展模式,帶動群眾發展“甜蜜”産業。
截至2023年底,滄源縣10個鄉鎮共養殖中華蜜蜂22187群,産業聯結農戶1773戶,蜂蜜産量達72.5噸,綜合産值突破1200萬元,戶均增收6814元。
協調各方,合力優化産業發展環境
米糰花,是一種唇形科米糰花屬植物蜜源樹,生長在1500—3000米的高海拔山區。與諸多蜜源植物的花朵不同,米糰花的花蜜為紅棕色,每年2—4月開花。蜜蜂採到這種花蜜,釀出的蜂蜜也頗為稀罕,顏色呈棕黑色,這就是著名的米糰花蜜,也被稱為高山黑蜜。
“研究表明,米糰花蜜因富含獨一無二的天然活性物質MTH-X,具有抗炎、抗菌、抗內黴素、保護血管內皮、抗凝血等多種功效。”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黃家興説。
在地處中緬邊境的滄源縣班洪、動來、動角等鄉鎮群山中,野生米糰花的分佈往往延綿幾十公里,面積達17.5萬畝。每年春天,山野裏潔白的米糰花團團簇簇,芳香四溢。
在科學合理有效利用天然資源理念的驅動下,滄源縣協調各方力量,建立蜜蜂産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依託專家團隊人才資源,建成蜜蜂産業園區1個,設立專家工作站、科研基地,初步形成了“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公司”“黨組織+合作社”“黨組織+合作社+公司+基地”等多種發展模式。
滄源縣單甲鄉安也村,總人口達2000多人。在2020年以前,安也村産業基礎薄弱。當地豐富多樣的經濟林、天然林,是大自然給的“蜜罐”,非常適宜發展蜂産業。
2020年初,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航)在滄源縣安也村投入89.5萬元,採購蜂箱等設備,設立滄源蜜蜂産業幫扶基地。在技術人員的帶領下,一隻只小蜜蜂,給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帶來了轉機。甫一嘗試,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19年的3萬元,躍升到2020年的超百萬元。
滄源縣單甲鄉安也村麓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安生告訴記者,村裏有5個養蜂大戶,共有2000個蜂箱。大夥兒從養蜂起步,還拓展了手握技術“靠山吃山”和勇闖市場的本領,草果、佛手柑等蜜源經濟作物的種植銷售也一路“開挂”。
“在東航的支援下,滄源縣目前已建成並運營育王場、交尾場和教學蜂場3個蜂場,具備年供應3000隻優良蜂王的能力,能滿足全縣對優良蜂王的需求。”黃家興介紹。
隨著蜂蜜加工廠、蜜蜂繁育基地日漸壯大,正大蜂業(雲南)有限公司、滄源縣中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滄源縣興蜂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也在滄源縣落地生根。
在滄源縣曼來、安也、怕秋等行政村,養蜂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部分行政村依託農業合作社發展養蜂業。該縣共培育4個公司、19個農民合作社、1個科研團隊,實現蜂蜜從原材料的收集、加工、生産到銷售的一體化、標準化、規模化。
技術培訓,增強蜂農科學養蜂本領
穿上迷彩長袖套裝,繫緊黑紗防蜂帽,戴上橡膠手套……90後佤族小夥肖金剛,仔細查看蜂箱,並根據氣溫變化,實時調整蜂巢的位置。
肖金剛是滄源縣班洪鄉班洪村的蜜蜂養殖戶。近年來,在專家指導下,他學到了一整套的實用養蜂技術。眼下,他養了17箱中華蜜蜂,僅此一項,年收入就超過了5000元。一有空,他還熱心地指導鄰居一起養蜂,共同做大“甜蜜的事業”。
2021年開始,東航聯合清華大學,在當地開展蜜蜂産業專題學習班,並攜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等各方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滄源試驗站,派駐專家長期駐點,全天候開展蜜蜂育種、授粉、採集、生産、加工等科學研究,通過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賦能,牢牢抓住蜜蜂産業的優良種源。肖金剛就是當地最早受益的學員之一。
班洪、動來等鄉鎮還通過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形式,構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蜂農培訓體系,提高養蜂飼養管理技術水準。目前,受訓人員達1200余人次。
“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參加養蜂技術培訓,帶著問題學習,平時養蜂遇到的一些問題都能在這裡解決。”班洪鄉蜜蜂養殖戶趙三木到介紹,今年,他養了30箱蜂,收入12000多元。
“去年,班洪鄉産出優質蜂蜜近10噸,實現産值210萬元,帶動698戶農戶增收。”滄源縣班洪鄉黨委副書記洪雲説。
同時,通過協調各方的力量和專家駐點指導,滄源縣2023年蜂群飛逃率比2021年降低了六至七成,通過資訊資源共用,蜂群採購單價比原來降低了200—400元,平均單群蜂的蜂蜜産量比先前增加了三成以上。
團隊駐點,研用融合貼地氣出成果
蜜蜂品種如何選育?傳統養殖技術如何優化?如何結合當地實際,防治病蟲害?如何創新蜂産品品質監測技術?在邊疆山區,一系列課題擺在了科研人員眼前。
“自入駐滄源以來,我所在的中華蜜蜂利用與生態團隊通過持續駐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有效解決優良蜂種供應不足、養殖水準差、蜂蜜産量低等問題,為全縣全域蜜蜂産業發展提供更加科學可靠、深入全面的科技支撐。”黃家興説,依託項目,滄源縣建成了4個蜂蜜加工廠、1個中華育王場、1個交尾場、1個擴繁場、1個教學示範場、105個20群以上規模化養蜂場。
截至目前,研究團隊已初步探明米糰花黑蜜活性成分及其功效,並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在國際期刊發表2篇論文;完成第5代蜂種選育,並在班洪等地試推廣;全面推廣中蜂強群高效飼養技術和優質成熟蜜生産技術,創造了一個春夏季5次收割蜂蜜的“滄源紀錄”。
有了科技成果的幫助,滄源縣蜂蜜質、量雙豐收。在此基礎上,該縣還全力打造“南滾河黑蜜”“佤山曼來蜜”“安也佤蜜”等黑蜜系列品牌,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等品牌認證。目前,“滄源黑蜜”已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近年來,班洪鄉依託專家團隊人才資源,建起專家工作站和科研基地。當地結合區位優勢,重點打好“紅+綠”兩張牌,把班洪的紅色旅遊、鄉村旅遊與生態産業結合起來,把蜜蜂産業園區打造成美麗邊疆的新亮點。
近年來,滄源縣積極申報和組織實施蜂業品質提升行動項目,以及東航幫扶科研、滬滇蜜蜂産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等科技項目,促成3200多萬元項目資金落地,助農發展。(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