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探尋石頭里種花的奇跡 曾經“石旮旯”現在變成西疇人的“金疙瘩”

2023-08-16 10:0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曾經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自然環境惡劣。多年來西疇縣堅持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昔日石山已成為今朝綠海。同時,當地結合區域自身生態功能地位,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曾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99.9%的國土面積屬于山區,而石漠化面積曾一度達到山區總面積的七成以上。現如今,穿行在過去全縣石漠化最嚴重的三光片區,生態之綠,產業之綠,點染荒漠石山。一片片茂密的獼猴桃林枝繁葉茂,一排排整齊的石埂如帶如絲,令人再難與老照片中那荒涼的石漠化景象聯係起來。從前“樹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現在成了“光榮脫貧、光彩奪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

探尋石頭里種花的奇跡 曾經“石旮旯”現在變成西疇人的“金疙瘩”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致富帶頭人程敦儒:我在身後的這片山上耕耘了30多年,原來的石旮旯地現在都長滿了綠油油的林木,不光是我,連同周邊的群眾也從中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探尋石頭里種花的奇跡 曾經“石旮旯”現在變成西疇人的“金疙瘩”

  石山變綠洲,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還帶動了產業的興旺。近年來,西疇縣引進專業農業科技公司,建成以種植有機獼猴桃為主的5000余畝高原特色水果綜合基地。三光片區358戶村民通過流轉土地,每年租地收入400多萬元,每天約有100多名村民到種植基地打工,公司還帶動全縣14個村集體3000多戶村民入股,取得固定分紅,曾經的“石旮旯”已成為西疇人的“金疙瘩”。

  而在喀斯特地貌遍布的廣西,一場“重繪綠水青山的新長徵”正在進行。廣西河池市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一群青年科技工作者來到這里,與大山為伴,探尋石頭里種花的奇跡。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生李雲帆:我作為一個北方人,上研究生以後才真實見到這種喀斯特地貌,現在研究的方向是根係下基岩的化學性質對植被生產力的影響。

  在大棚實驗室里,李雲帆要面對的是180個花盆和365天的試驗周期。為最大程度還原自然狀態,每個花盆盆底放石頭,上面是土,然後再種上植物。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帶走岩土的成分,通過測量雨水就可以知道岩石釋放多少養分。

  整天往山上跑的覃蒙爾,研究的重點是植物的根莖。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生覃蒙爾:我的研究是通過篩選優勢植物合理配置植物群落來治理和恢復這邊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現象,不同的植物它會釋放不同的根係分泌物,它能夠改變並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從而增加微生物的一些活性。

探尋石頭里種花的奇跡 曾經“石旮旯”現在變成西疇人的“金疙瘩”

  無論是岩性的研究還是優勢種的篩選,都是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需要科學的嚴謹和耐心。十年來,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係統觀測研究站已經開展在研項目485個,累計7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先後到這里進行科研學習,為重現綠水青山的長徵留下自己足跡。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生李雲帆:做研究嘛,就是在前人基礎上一點一點加起來的,最後才能形成一個大的突破,我們只是萬千科研工作者的一分子而已,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