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讓文化資源“活起來”“亮起來”
步入雲南省博物館一睹古滇國青銅文明風采,走進雲南考古體驗館開啟古滇文化發現之旅,在西南聯大博物館重溫崢嶸歲月……在雲南這片美麗神奇的土地上,一道道植根于獨特文化資源而“烹飪”出的文化大餐,無不讓觀眾、遊客流連忘返、感觸良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雲南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特點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立足獨特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抓好考古研究,加強文物調查,推出更多文化名片,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産業體系,讓雲嶺大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亮起來”,以文化賦能高品質發展。
盤活豐富厚重的文化遺産
平面呈回字形的主體建築,顏色呈紅銅色的外觀……走近雲南省博物館,一種古樸渾厚、莊重大氣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雲南省博物館現有23萬餘件藏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09件(套),藏品類別豐富,年代跨度大。館內基本陳列“雲南歷史文明陳列”包含“遠古雲南——史前時期的雲南”“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雲南”等六大展覽,以通史陳列的形式敘述了從遠古時期直至雲南和平解放的歷史進程,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雲南各族人民在雲嶺大地創造的輝煌文明。
步入“文明之光”展廳,一幅青銅時代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觀眾仿佛穿越到了神秘的古滇國,充分感受到雲南青銅文化的絢爛多彩。這時,那件造型奇特、聞名遐邇的戰國牛虎銅案便會緊緊地抓住參觀者的目光。
牛虎銅案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一頭身體健碩的大牛為主體,牛4腳為案足,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案盤面,一隻猛虎撲于牛尾,4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向著案盤面虎視眈眈。大牛腹下站著一頭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此案1972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是古滇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被稱為青銅時代“最後的輝煌”。
成立於1951年的雲南省博物館是雲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15年,雲南省博物館從昆明市五一路原址整體搬遷至昆明市廣福路新址,新址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6500平方米。作為一家綜合性博物館,省博物館的藏品囊括了雲南從遠古至今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滇池東南岸的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及滇王金印,首次印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後來,又在滇池沿岸發現70多個滇文化和漢文化遺址,再次證實了古滇國的真實存在……在雲南考古體驗館的全息沉浸式展廳,這些被考古印證了的一段段歷史,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不僅可以沉浸式感受古滇國的自然生態、古滇先民的居所,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還可觸摸顯示屏與他們互動——遠逝的歲月並不冰冷,那曾是激情澎湃、鮮活動人的人生經歷。
雲南考古體驗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考古體驗館,于2021年10月啟動建設,2023年6月10日正式開館並試運營。全館共3層,通過考古記、里程記、學習記、探方記、出土記、修復記等不同功能分區設置,以考古工作、古代生産生活、文保單位等沉浸式體驗為核心,將場館劃分為若干個主題空間,採用現代科技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配置多點式觸摸屏、全息沉浸式投影、VR眼鏡等設備,用於核心內容的展示和體驗。市民來到這裡可以學習考古知識,加深對考古的科學認識,從而推動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讓文物“活”起來。該館開館以來共組織接待參觀25場,累計接待觀眾2000余名。
雲南文化遺産豐富厚重,有麗江古城、哈尼梯田兩項世界文化遺産,還有正在提名申報的景邁山古茶園。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座、中國傳統村落777個,有革命遺址2265個;近代以來,西南聯大和雲南陸軍講武堂馳名中外。雲南在加強制度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充實機構隊伍、完善傳播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注重文物價值挖掘闡釋,講好中國故事和雲南故事,全方位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事業高品質發展。
借力民族文化加快發展
“桃花流水,不出人間,雲影苔痕,自成歲月。”1613年5月19日,一部中國乃至人類文學史、地理科學史上的不朽巨著——《徐霞客遊記》開篇。在這部著作中,“滇遊日記”佔了四成。明代旅行家、理學家和文學家徐霞客一生鍾愛雲南,在他34年的旅行中,雲南是他遊歷最多的地方。騰衝是他西行到過的最遠之地,在此一待就是40天。他在遊記中,向世人呈現了雲南的山川之美、人文之美。
400多年來,徐霞客和雲南的故事代代相傳,和雲南山水、雲南的風土人情一道,成為雲南旅遊的明信片,成為雲南的寶貴財富。
距《徐霞客遊記》開篇410年後的2023年5月19日,還是在美麗的騰衝,在2023年“5 19中國旅遊日”主會場活動暨啟動儀式上,雲南省委書記王寧在回顧了《徐霞客遊記》與雲南的淵源後,真誠邀請海內外朋友,帶著家人、約著朋友,探尋徐霞客的足跡,來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感受美好中國、共用幸福旅程。
此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委書記王寧通過人民網致信網友,歡迎大家來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王寧在信中指出:“如今,到普洱小熊貓莊園體驗一次研學,到德欽松讚梅裏山居酒店等候一輪日出,到保山新寨‘中國咖啡第一村’尋一抹咖香,到滇南臨安老城淘一把建水紫陶壺,到怒江老姆登村嗨一場‘達比亞舞’,已成為旅遊新時尚,被網友們稱作‘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迅速在廣大網友、遊客中引起熱烈響應,目前,全網閱讀量已超過100億次。今年上半年,雲南省旅遊業持續復蘇,接待遊客5.39億人次,同比增長40.0%。
這是雲南打好“文化資源牌”的一個生動案例。
另一個案例也值得書寫。3月25日,“滬滇山海情 文化興鄉村——楚雄彝繡上海發佈”活動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舉行。會上展示的原生態的刺繡工藝、優美的彝族服飾、精緻的彝繡文創産品,讓與會者充分領略到“千年彝繡、一繡千年”的非凡魅力,對“非遺文化+市場産品+旅遊體驗+就業致富”的發展新路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楚雄彝繡擁有1700多年的傳承歷史,以創意巧妙、配色大膽、設計精美而著稱,是雲嶺大地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2014年,楚雄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彝繡産業化道路上卻面臨著規模小、人員少、效益差等難題。如何把繡品賣出去、賣得好,成為擺在創業者面前的頭等大事。
2018年,上海提出“要深化文化幫扶,幫助雲南民族地區講好民族故事,增強吸引力、影響力”,開始著力打造以彝繡特色文化産業為重點的滬滇文化幫扶“楚雄樣本”。2019年,彝族服飾在當年的上海時裝周上掀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風”,並在滬滇協作持續推動下,楚雄彝繡精品走出國門,成功亮相紐約時裝周。
從此,楚雄彝繡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産值從2012年的2100萬元增長到2022年的2.45億元,5.7萬名繡娘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楚雄州正在通過“傳統技藝+現代創意”,推動彝繡實現“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全方位轉變。
漢族的花燈、白族的扎染、彝族的彝繡、納西族的東巴文古籍……雲南被譽為“民族文化基因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財富。美麗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民族文化、文物古跡、手工技藝、特色美食等融為一體,形成了雲南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著海內外遊客。依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雲南相繼推出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與舉措,把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訴求中,孕育出一股股強勁的“春風”,開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征程、新畫卷。
繁榮民族文化共同發展進步
“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這段誓詞,鐫刻于矗立在普洱市寧洱縣民族團結園內的民族團結誓詞碑上。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的各民族代表和黨政軍代表在寧洱紅場歃血盟誓、刻石銘志。它體現了雲南各族人民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一諾千金的高貴品質和團結拼搏的崇高精神,凝聚著各族人民的向心力,是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典範。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70餘年來,民族團結誓詞碑的錚錚誓言深深融進雲嶺大地,激勵著一代代雲南各族兒女相知相親、同向同行,繪就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美圖景。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類似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這樣的資源,雲南還有很多。同樣是在1951年,紅河州各族各界代表共同簽訂了《團結愛國公約》,號召各族群眾“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維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共同保衛和建設祖國”,表明瞭永遠跟黨走、維護邊疆民族團結的堅定決心。在此時代背景下,《阿波毛主席》這首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的哈尼族經典歌曲曾經風靡全國。歌中深情地唱道:“阿波(阿波,哈尼語,意為爺爺)毛主席,毛主席,敬愛的領袖毛主席住在北京城,隔山哎隔水麼隔千里,哈尼人民想念您……”時代在發展,但維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安寧的初心始終不改。2020年9月29日,紅河州各族各界代表舉行《新時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愛國公約》簽訂儀式。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紅河各族兒女恪守《公約》,不斷豐富和發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新時代內涵。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共生共榮。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省大力促進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交流交融、繁榮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雲南省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的核心要義和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堅持把保護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建設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有機結合,先後啟動實施“石榴紅”工程、“枝繁幹壯”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文化成為增進民族團結的紐帶,各族群眾能成為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奮勇前行。(記者 張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