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群眾有了“主心骨” 民意搭上“直通車”

2022-10-14 08:43:00
來源:人民法院報
字號

  原標題:群眾有了“主心骨” 民意搭上“直通車”

  寒露已至,鄉村的夜晚有些微涼。

  吃過晚飯,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陳功全直奔20公里外的譚家寨鄉楠木橋村。

  百年老榆樹下,忙活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趕來,圍坐在火盆旁。陳功全要參加的第三網格“院落夜會”即將開始。

  森林防火注意事項、疫情防控有關問題、反詐防騙法律知識……這些,都是大夥兒“夜會”的內容。

  “大家一起商量拿主意,法律問題還有法官指導,幹起事兒來勁頭更足了。”第三網格長宋喜香説。

  支部強、人心齊、糾紛清、村民富,楠木橋村充分發揮村黨總支部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依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探索出的“黨建引領+依法治理+網格管理+群團助推+産業支撐”鄉村治理模式不僅讓村民嘗到了甜頭,還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

  “楠木橋鄉村治理模式適用於基層鄉村,能持續持久、可以複製推廣。”經過深入調研,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譚澤勇、龍獻文、沈昌健、楊尚真、胡美娥、朱登雲聯名提出了建議。

  無處不在的“戰鬥堡壘”:黨的主張和村民願望高度契合

  火盆燃起。19時,“院落夜會”正式開始。

  “電信網路詐騙有9大類58種手法,大家要注意防範。”

  “莫貪小便宜,不要隨意透露個人資訊,更不要輕易匯款。

  陳功全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法,提醒大家守好“錢袋子”。村民們聽了,都豎大拇指。

  楠木橋村面積18.82平方公里,657戶3070人。網格“院落夜會”是村民議事的重要方式。在這裡,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村民能及時了解,對於集體資金分紅、公用土地流轉等村務重大事項,大家還能研究討論,提出意見建議。

  “要讓村民有話語權和自主權,事情怎麼辦,村民説了算。”這是楠木橋村黨總支部書記譚澤勇在治村路上悟出的理。

  想想20多年前的楠木橋村,譚澤勇直搖頭。村裏派系林立,打架鬥毆頻發,是遠近聞名的“陳情村”。

  就是在那個時候,譚澤勇臨危受命,當上了“領頭雁”。

  村“兩委”班子不全、村組幹部力量不足、村民對幹部不信……這些鄉村治理普遍存在的難題,楠木橋村繞不開,躲不過——這是一副重擔,更是一塊“硬骨頭”。

  “人心渙散,根子還是在村‘兩委’班子。”譚澤勇打定主意,建強黨支部,通過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調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伍軍人等鄉土能人積極性,最終把村民凝聚起來。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村級班子配強了,9名幹部,年輕的有3人,大專以上學歷5人。

  村民一人一票,選出了婦聯、共青團、民兵連、老年協會、關心下一代協會、志願者協會、計生協會、鄉村振興促進會等8個群團組織。

  以2至3個村民小組、300人左右劃分為1個網格,8個網格組織形成。村支“兩委”幹部、黨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擔任網格員,每人就近聯繫10至15戶,哪家有事,網格員第一時間知道。

  群眾在哪兒,“堡壘”就建在哪兒。村黨總支部下設4個分支部,在16個群團、網格組織中設立黨小組,在3個鄉企中設黨支部,24個“戰鬥堡壘”、98名黨員把分散的群眾連起來。

  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村民熱情高漲。

  “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就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楠木橋村正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路子在走。”麻陽縣委組織部部長向艷平説。

  楠木橋村“醒”了,但問題還是不少。

  “以前有一些不支援村裏工作的村民,我們就約定宰殺他家牛羊。老百姓接受不了,鬧到村裏,産生新的矛盾。”

  譚澤勇琢磨,想讓老百姓信服,讓黨的主張和村民願望高度契合,村幹部必須帶頭講法。

  習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行政法、涉農法律法規成了村幹部“必修課”,法院送到府的法律宣講,村幹部一場不落。

  不久前,楠木橋村重新修訂了村規民約,起草、討論、修改、審定,每戶都派代表參加。不合時宜的條條被廢除,最終確定的11項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擁護。

  村規民約給村民畫上了“框框”,但“因為是依法制定、民主協商,村民心服口服。”宋喜香説。

  眼下,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已在楠木橋村蔚然成風,大到全村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集體資金分紅,小到公共衛生、車輛停放都要通過民主程式決定。黨支部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大會決議、公示群眾評議,一步不敢少,一步不敢錯。

  2009年,楠木橋村捧回“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這一鄉村治理領域的金字招牌。

  村民給村民調解:群眾成為民主法治建設的主角

  火燒得正旺,升騰的火苗映紅了每個人的臉。

  “今天收穫特別大,老百姓特別需要這樣明白又管用的法。”村民譚紹乾聽完很受啟發。兩個小時前,他剛剛擺脫了一場糾紛。

  因園林界限不清,譚紹乾和鄰居發生了矛盾。他請來信得過的法律“土專家”譚紹鮮做調解工作。

  問題很快得到解決。調解協議上寫著:雙方讓步達成協定,以坎邊岩腳為分界線。上面不僅有雙方簽字,還蓋有村裏公章。

  在楠木橋村,像譚紹鮮這樣的法律“土專家”有24名,都是善於調處矛盾、有一定威信的人,由群眾從群團組織中推選出來,組成山林田土、婚戀家庭、村務管理、經濟勞資糾紛等調解團隊“土專家庫”。

  需要解決紛爭,村民可根據糾紛類別“點名”信任的“土專家”。這一做法被形象地稱為矛盾糾紛調解“點兵點將”臺。

  “土專家”遇到解不了的法律問題,“一個電話,法官就給出專業意見。”譚紹鮮説。

  改革開放40多年,基層治理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但鄉村仍是法治建設的薄弱環節。法治力量不足、村民法治意識淡薄等,成為依法治村的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和諧穩定是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法治意識不能僅出現在書本上,也要出現在田間地頭、村前屋後。服務鄉村振興必須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擔任麻陽縣人民法院院長後,彭海波致力於推進審務走訪基層、法官進網格,在村級現有的鄉賢調解、黨建調解等基礎上將法院訴前調解模式融入進去,形成“鄉賢+審務”“黨建+審務”的新調解模式。

  楠木橋村多了法院訴源治理工作室。業務指導彭海波、岩門人民法庭法官張小恒、法官助理周志龍,三人組成法律專家團隊,深度介入村網格化管理。

  法官每月進村,春天説承包土地,秋天講水果買賣,四季宣傳民法典,主題應時應景。

  法院還給全村每戶發放1本《民法典普法讀本》。村民拿著小本本,眼睛發亮:有漫畫、有圖表,啥事能幹、不能幹,連不識字的老人都看得懂!

  學法知法是第一步,讓更多人懂法用法、形成人人尊法崇法的氛圍,更為關鍵。

  “法院經常組織調解員、網格員培訓,結合案例講婚姻家庭、民間借貸、老年人權益保障等方面法律知識,村民就能給村民調解。”作為網格長,宋喜香很自豪:全村基本實現“微事不出門、小事不出網、難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村民的法治意識被喚醒。近5年,楠木橋村共發生民間糾紛21起,98%的糾紛在村一級就能得到解決。

  53家村小微企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致富

  火光漸弱,陳功全仍被村民圍在中間。

  經濟社會在發展,農村矛盾糾紛也在變,民間借貸、經濟合同、拆遷徵地……村民渴望了解更多法律。

  “手中有法,辦事不怕。”推進鄉村振興,譚澤勇沒少遭麻煩。

  不久前,村大學生創業園專業水果合作社買下一處廠房,準備作電商倉儲基地。不成想,廠房被創辦人的債權人佔用,拒不搬出。

  法官多次釋法明理,最終妥善解決了問題。8月7日,佔用人主動騰空了廠房。

  宋喜香是楠木橋村的媳婦,20年來她見證了村子的變遷:村委會建了辦公樓,村組互通硬化路,村前村後栽了花種了樹,房子越蓋越多越來越好,富硒刺葡萄、紅心獼猴桃、優質冰糖橙有1萬多畝,還能通過電商平臺賣到四面八方。

  人心齊,生活才有奔頭。“村企聯建 抱團發展”,這是楠木橋村的創新做法。新創立的麻陽農興聯創電力安裝有限責任公司、楠木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大學生村官創業園研學基地等村企聯建企業,2021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08萬元。專業合作社、小微農業公司、家庭農場、個體工商戶等小微企業有53個,全村60%的農戶在家門口就能自主創業、上班就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如何讓村民“留得住”“過得好”,譚澤勇想得更遠些。他從高校請來“洋秀才”,與村裏的“土專家”開展技能培訓,培養“新職業農民”,探索“黨建引領、抱團振興”“四跟四走”“小額信貸”等多種産業模式,全村累計擔保創業貸款1.2億余元,農戶通過土地、資金就可以入股産業,享受分紅。

  黨建引領鄉村依法善治給楠木橋村帶來了真金白銀。2021年全村總産值達1.13億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近2萬元。“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全國文明村鎮”“中國魅力新農村十佳村”……“國”字頭牌子一塊接一塊。

  站在楠木橋村山頂,一道道山梁連著一級級梯田,果樹蔓延成片,葡萄挂滿枝頭。張小恒記不清多少次行走在田間地頭,了解農戶困難,給出法律建議。山腳下,“麻陽縣人民法院優化營商環境聯繫點”的牌子,豎了很久。

  “遇到矛盾,以前靠相罵吵架,現在村民已經養成了遇事找法的習慣。心氣兒順了,才能想著致富,對吧?”譚紹乾自豪地講述著記憶中的過往。

  一個半小時的“夜會”,村民們收穫滿滿,説笑著離去,融入鄉村夜色中,融入柴米油鹽的日子裏。但“法治”,已讓生活變得不一樣。(李陽 本報通訊員 鄭紅軍 李永華)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