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職校教師如何減負提質?聽聽他們怎麼説

2022-09-22 14:17:00
來源:《中國新聞》報
字號

  新近出爐的《中華職業教育發展評價報告(2022)》指出,全國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與實踐教學水準持續增強,但也存在任務繁重、考核體系不匹配等現象。在中國教育大力推行雙減的背景下,職業學校的教師如何減負提質?《中國新聞》報記者採訪多位從事一線教學的職校教師,聽他們講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心得感悟。

  能文善武 “雙師型”教師如何煉成?

  不同於普通學校教師,職業院校教師需要理論與實踐並重。教師只會“白紙上學游泳,黑板上開火車”,永遠教不會學生游泳,也永遠教不會學生開火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佔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

  雖然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目標已經明確,但什麼樣的教師可以被認定為“雙師型”,在全國範圍依然沒有統一的標準,由各省甚至是各職業院校自行認定的結果就是“雙師型”教師水準參差不齊。

  對此,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給出的應對之策是“打造能夠在校企間雙向流動的技術人才”。目前該校“雙師型”教師佔比90.41%。“很大比例的教師是從企業退役的,隨時可以從企業中來,回企業中去。”該校電子資訊工程技術專業副教授賈方亮稱,理想狀態是,教師都具備10年以上的崗位經驗,然後再接受1年左右的師範教學培訓,就可以解決職校教師缺乏實訓經驗的問題。

  建立這樣的企業人才庫,需要深度的校企合作,通過互聘共同打造高水準教學、科研團隊。截至2022年8月底,深職院已與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共建3個院士工作站、4個聯合實驗室、13家高水準校外實訓基地。

  此外,為了提高職校教師的業務水準,需建立立體培訓體系。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應林建議,應該先對現有的職校教師進行教學素質測評,然後根據教師不同的需求安排相應的培訓,並通過積分制的方式完成培訓,避免培訓“任務化”。

  組建混合型教學創新團隊正當時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線上教學已然提前成為職業院校教學方案的“標配”。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他們的教學負擔。上海市貿易學校嘗試通過構建教師協同體開展線上教學。該校以食品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切入點,安排專業理論教師、實踐技能教師和線上教學技術支援教師協同合作,不同特長的教師互相學習,優勢互補,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隨著教學改革和資訊技術的發展,靠教師一個人單打獨鬥已經越來越難以交出滿意的課堂教學答卷,探索分工協作的混合型教學團隊模式正當時。團隊教師在教學名師或資訊化教師的協同下,實現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推進人才培養品質持續提升。

  此外,考核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不少一線教師透露,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科研考核多參考本科院校,修改不大。這樣的考核制度,導致部分職校教師將主要精力用於爭取項目、撰寫論文,而忽略了最本職的教學工作。

  部分職校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開始設置有針對性的考核標準,讓不同崗位“分賽道比賽”。

  例如,山東省東營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將教師分為教學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科研為主等類型,浙江省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還增設了社會服務型、職業技能型。在教學為主型教師的職稱成果要求中,精品課程項目的權重遠大於科研項目和論文,教學工作量的要求甚至是科研為主型教的3倍,教學成果已經成為這一類教師職稱評聘的“敲門磚”。

  以賽促教 教學大賽如何越辦越好?

  近年來,在“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建、以賽促改”的思想指導下,全國各地紛紛舉辦教學能力大賽。這些比賽促進了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方面的創新,也推動了課程、師資、團隊的良性建設以及教材、教法改革。如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連續兩年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該校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學校積極探索構建勞模育人機制的新方法、新方式,將勞模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學校探索構建完整的勞模文化育人機制,研究開發勞模文化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終於結出碩果:該校自建校以來培養出20多名省市級以上勞動模範,以及一批軌道交通行業的大國工匠。

  不過,教學比賽中也偶有跑偏的現象,值得引起警惕。如為了參與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參賽老師要花半年備賽,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佔用了日常備課時間。為了取得好成績,有時會過於追求課件的精美,而這些美輪美奐的課件在實際教學中又很難照搬。

  此次採訪中,幾位一線教師提出,希望未來教學成果獎可以細分賽道,將教學管理、專業建設與一線教學的成果分開。何應林也建議,設置“教學創意獎” 和“教學範式獎”兩類獎項,前者強調源於課堂教學一線的教學創意,展現教學的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強調一線教師的參與;後者的評選強調成果的推廣價值,成果強調實際成效,便於其他院校學習。

  他山之石 德國靠加強職教科研為教師減負

  以“雙元制”享譽全球,為“德國製造”輸出大量人才的德國,如何為教師減負,使教師能夠集中精力教書育人,提高教學品質?答案是加強職教科研,通過理論指導,為職業教師提供了大量支援。

  《中華職業教育發展評價報告(2022)》指出,德國在國家層面設立了“聯邦職業教育所(BIBB)”,配備500余人專門從事職業教育相關研究,其中大學內約有350人,大學外約有150人。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為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和教學支援。

  比如,德國“雙元制”的實訓教材主要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牽頭負責編寫,相關條例的編制、修訂和典型試驗等工作也由研究所承擔,這就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為教師潛心教學創造了良好環境。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一支職教科研隊伍,累積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與德國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科研還比較薄弱,還不能有效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在與企業聯合開發實踐教材、開展典型試驗等工作方面有待提升,以對職業教育教學形成有效支撐,從而減輕職校的負擔。

  因此,大力加強職教科研工作,發揮職教科研在標準制定、路徑設計、三教改革等方面的引領指導作用有助於化解當前問題,也有助於為廣大職業院校教師鬆綁解壓,把時間還給老師,使其能夠更加專注于教學。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