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景區過度商業化著實讓人煩

2022-09-19 08:39: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長長的商業街 一些項目另收費 不加管制的拉客

  景區過度商業化著實讓人煩

  “進入古鎮,到處都是紅柳烤肉、臭豆腐、大魷魚、奶茶、工藝品舖子,招牌都差不多,建築樣式也大致相同,不同的可能只有明信片上面的地址。”來自浙江紹興的鄒先生吐槽道。

  鄒先生剛剛結束了一場古鎮之旅,但他對這次旅行體驗感較差,因為古鎮的商業化氛圍太濃厚了——本想靜靜地感受歷史文化,耳邊卻不斷傳來叫賣聲。

  和鄒先生有同樣感受的人不在少數。《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一些社交平臺搜索發現,今年暑期有很多旅客投訴景區過度商業化的問題,包括景區內購物場所數量較多、面積較大、經營秩序欠佳;商業街過長,景觀品質差,普遍存在不明碼標價、服務品質差等經營不規範問題;廣告較多,影響景區旅遊品質……

  多名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目前一些地方雖然在整改景區過度商業化問題,但主要是取締商業區和廣告,並未觸及問題核心。一些地方景區過度商業化的根源,主要在於旅遊開發體制機制混亂。因此,整改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理順旅遊開發體制機制,激發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景區收費名目繁多 遊客失望紛紛吐槽

  來自河南鄭州的劉伊前不久自駕去廣西某4A級景區玩了幾天,她對這次旅行大失所望,也是因為這個景區太過商業化。

  “景區門票80元,如果開車進景區,還要另交停車費;如果坐景區直通車,則需交50元車費。在這裡,只能去客棧吃飯,老闆會一直推薦特色菜,如果不點推薦菜,就會給我們臉色看。一份土雞160元,一份竹筒飯20元,量很少,不夠一個人吃。”劉伊説。

  有博主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去青海某景區的經歷:私家車不能直接開到景區大門口,遊客必須花30元購買景區交通車車票,車票錢不包含在景區套票中。

  “景區內的網紅小火車乘坐體驗糟糕,收費50元,本來一排3個人的座位非要塞4個人;雖然工作人員説15分鐘一班,實際上人不坐滿不會開。小火車回程的終點離景區還有一段距離,不想走回去就得花5元錢坐電瓶車。景區內還有一個觀光塔,離湖邊幾公里,只有4層,收費20元。”該博主寫道。

  在這條博文的下方,有不少網友評論稱“景區過度商業化破壞了遊客的體驗感”,但也有網友提出“景區如果不商業化,遊客的飲食出行也會不方便”。

  那麼,景區究竟需不需要進行商業化?在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齊曉波看來,景區商業化有其必要性。

  “隨著當前消費者對高品質旅遊産品、特色休閒服務的需求增加,景區相應地需要增加多元化商業元素。從這個層面來説,景區在發展過程中確實需要商業化元素作為服務配套和特色體驗産品。”齊曉波説,此外,旅遊休閒本身就是一個商業化服務,所以景區離不開商業元素的植入,這可以增加景區收入,追求景區的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很多景區通過增加商業化元素,延長遊客停留時間,能夠提供商業化空間和平臺,助力農特産品銷售、增加當地用工、輻射周邊旅遊服務等,從而帶動周邊百姓和區域共同發展,實現景區的社會帶動效益。然而,景區在商業化過程中,切不可過度。

  只重利益過度開發 影響景區長遠發展

  記者梳理了一些網友關於景區過度商業化的評價,發現很多遊客在意的其實並不是商業化本身,而是千篇一律的店舖、只為掙錢的項目、不加管制的拉客、商品品質不過關等,影響了人們的出行體驗。

  今年8月去貴州旅遊的胡女士在社交平臺吐槽道,景區拍照用的服裝只有數量沒有品質,全是一模一樣的服裝和道具,攝影師、化粧師技術水準參差不齊。本想感受這裡的原生態生活方式,結果從觀景臺下來,看到的幾乎都是酒店,只有零星幾棟老房子。

  文化和旅遊部法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旅遊政策法規中心副主任王天星向記者介紹,一些景區增設的很多購物商店對商品品質沒有嚴格把關,假冒偽劣産品居多,有的還使用有毒或者廢棄的材料來製作所謂的特色食品。有的地方還會增設一些所謂的博物館,裏面沒有像樣的展品,只是為了增加遊客停留時間,誘導遊客進一步購買門票,有些博物館實際上就是換了名字的特産商店。

  在呼倫貝爾學院講師張婧看來,景區過度商業化會破壞遊客的體驗感,給景區造成負面評價,這些負面評價容易使景區喪失潛在的遊客,影響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超負荷的過度商業化運營模式很可能會造成景區生態環境上的不可持續,而這種傷害往往是很難修復的。景區過度商業化會使景區喪失獨特性,也會使景區當地的居民和文化受到負面影響和破壞,景區在過度商業化過程中喪失比較優勢的同時又破壞了原有的文化傳承,這樣景區很難再進一步發展從而陷入惡性迴圈。”張婧説。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李婧提出,景區商業化可增加收入,讓一些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産因維修資金注入而得以保存,但如果經營者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對景區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反而可能破壞景區內文化遺産的真實性。

  “在旅遊景區過度商業化的進程中,民間藝術形式、民族特色等珍貴的文化遺産被斷章取義地包裝成各種旅遊産品,破壞了文化遺産的完整性。”李婧説。

  明晰定位加強整頓 科學引導規範治理

  為了整治景區過度商業化問題,全國多地已經行動。

  早在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部署開展文化和旅遊市場整治行動、A級旅遊景區整改提質行動,數百家景區受到取消等級處理。

  2021年5月,山西省發佈《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規範石窟寺旅遊開發活動,避免石窟寺景點景區過度商業化、娛樂化。

  2022年7月,烏蘭茶卡鹽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委員會發佈公告,稱根據廣大遊客訴求及景區存在的堵點問題,自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遊客集散中心旅遊環保觀光車30元乘車費用;同時,讓進入茶卡鹽湖的17座以上的旅遊大巴直接駛入景區停車場。

  受訪專家認為,景區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景區服務好,更多遊客才願意旅遊消費。對景區進行大整改,有助於促進旅遊業大發展。但長期以來,對於景區過度商業化,整改主要是取締商業區和廣告,並沒有觸及問題核心。一些地方景區過度商業化的根源,主要在於旅遊開發體制機制混亂。因此,亟須理順旅遊開發體制機制,激發旅遊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我國現有的文化資源保護制度相對較少,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對於景區過度商業化的懲處力度較弱,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一些地方的景區管理秩序混亂。”李婧説。

  李婧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中央、地方政府和遊客三位一體的旅遊監督機制,提高景區的整體品質與服務水準,促進景區可持續發展。

  張婧認為,景區管理者要具備旅遊文化創新的理念,從遊客需求角度出發,通過與文化創新團隊合作,開發個性化的文化旅遊項目。

  “比如,蘇州吳中區東山鎮的‘青蛙村’,因當地盛産61種青蛙,該村以此作為文化特色設計了青蛙IP,將整個村子打造成青蛙主題的童話小鎮,帶給遊客獨特新奇體驗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經濟收益。旅遊的內核是文化,景區在開發旅遊産品時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旅遊景區的做法,而應注意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注重文化特色産業與旅遊的創新融合發展,才能打造出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張婧説。

  在齊曉波看來,景區在佈置商業元素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既要滿足遊客的商業服務需求,又要充分考慮遊客遊覽體驗的舒適性、安全性,從精細處、特色處體現人文關懷和商業價值,而不是粗製濫造、隨處可見的商業圍堵。

  “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嚴格把好招商準入、特許經營等門檻,通過規劃審核、規模控制、服務品質監管、時間管理、空間管制等措施,還遊客一個原真純粹、舒服適度的遊覽休閒空間。”齊曉波説。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