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治理“大城市病”,路走對了就不怕遠

2022-09-15 09:27: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5年來,在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引領下,北京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擺在首位,健全“四個服務”制度和工作機制,營造安全優良政務環境。堅決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控增量、疏存量,嚴格人口、建設規模雙控。核心區降低“四個密度”,逐步“靜”下來;城市副中心發揮對疏解示範帶動作用,逐步“熱”起來;平原新城積極承接適宜産業和功能,逐步“興”起來。

  在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總體規劃5週年之際,“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實施成果展(2021年版)”9月14日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第一階段的主要成果及下一階段重點目標任務,鼓勵社會公眾共同監督規劃實施情況,共用發展成果,共建美麗家園。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的第七版城市總體規劃,是一份首都功能的規劃、千年古都的規劃、國際化大都市規劃,也是一份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劃。規劃的實施為守住首都城市定位,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破解“大城市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城市病”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話題,近幾十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人口高度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房價高漲,成為難以解決的頑癥。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人口流動不再受限制,“大城市病”也開始形成,北京的情況在這方面較為突出。

  鋻於此,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的問題,把握好戰略定位、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堅持城鄉統籌,落實“多規合一”,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著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佈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不斷朝著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前進,已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5年來,在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引領下,北京把政治中心服務保障擺在首位,健全“四個服務”制度和工作機制,營造安全優良政務環境。堅決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控增量、疏存量,嚴格人口、建設規模雙控。核心區降低“四個密度”,逐步“靜”下來;城市副中心發揮對疏解示範帶動作用,逐步“熱”起來;平原新城積極承接適宜産業和功能,逐步“興”起來。城市更新聚焦全面推進平房院落、老舊小區、老舊廠房、老舊樓宇等更新改造,騰籠換鳥,補齊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高品質活力空間。

  5年來,北京對如何適應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首都使命、守住人口天花板的同時提升城市活力、更好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守住戰略留白為未來發展留出空間等深層次問題加強研究,不斷提高規劃執行能力。從大尺度綠化,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到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再到發展區域快線,促進環京地區一體化發展,北京以釘釘子精神不斷推進城市規劃落地見效。

  5年砥礪前行,北京新版總體規劃第一階段目標已全面完成,接受公眾檢閱。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規模已從2016年2195.4萬人峰值降至2021年2188.6萬人,平原地區開發強度由46.15%峰值降至44.31%,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凈減量約110平方公里,北京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碧空之下的綠水青山、統領城市骨架的“最美中軸線”,詮釋著首都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首都發展格局的歷史性變革。

  行百里者半九十。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路子選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著眼于新的歷史時期首都發展的新要求、新期待,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明確發展目標和城市規模,科學規劃城市空間佈局,一定能夠更好化解“大城市病”,努力開創首都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