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醫療+養老,加法這樣做(推進醫養結合 優化養老服務②)

2022-09-14 10:0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近年來,湖北武漢硚口區在資源、服務、技術三個方面發力,促進醫養融合發展:擴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執業範圍,為老人提供醫療康復、心理諮詢等多樣化的服務,研發各種居家安全監測智慧設備……一系列舉措,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需求。

  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地面。午睡醒來後,家住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六角亭街道榮東社區的70歲老人余延鑫半臥在床上,對著面前支架上的手機看新聞。康復技師何鑫舉起他的右手手臂,向前進行牽拉,不一會兒,又為他按摩腳踝。

  “最近恢復得越來越好了。”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羅雲在旁觀察,囑咐余延鑫的妻子柳冬梅:“要經常按摩,才能增強關節和肌肉力量。”

  近年來,為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需求,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在資源、服務和技術上加強融合、統籌佈局、資源共用,運用資訊化技術,分級分類開展“醫療+養老”相關服務。

  資源做加法——

  促進醫養更好融合

  去年5月,余延鑫突發腦出血,被緊急送往武漢市第一醫院搶救。性命保住了,卻留下後遺症:右側偏癱,右下肢無力,徒手肌力測試0級。

  “腦卒中治療週期很長,要做好康復訓練的準備。”出院前,醫生的話讓柳冬梅揪心不已。夫妻倆居住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小區,兒女不在身邊。老伴連下床都困難,怎麼去做復健?

  羅雲從網格員那裏得知消息,主動聯繫柳阿姨。“我們與武漢市第一醫院康復科合作成立了專家工作室,工作室醫生長期駐點指導,可以在社區進行康復治療。”羅雲説,“從您家出發,步行不到10分鐘。”

  柳阿姨既心動又忐忑:那裏的條件,能滿足失能老人的康養和復健需求嗎?

  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羅浩介紹,長期以來,國家大力倡導醫養融合,現實中,做好這件事卻沒那麼容易——“醫”由衛生機構負責,“養”的職能則在民政部門,“養老機構缺少專業的醫生,而醫療機構又不具備養老資質。”羅浩説。

  怎樣打破部門壁壘,讓醫和養真正結合在一起?羅浩提出一個設想: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執業範圍擴大。很快,這個想法得到硚口區人民政府的支援。2021年4月,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上,業務範圍一欄增加了“醫養融合養老服務及康復服務”內容。

  走進醫養融合康復服務中心的適老化病房,入口處安裝著無障礙防滑墊、緊急呼叫系統;衛生間配備了坐浴盆、扶手。不遠處的復健室裏,磁振熱治療儀、空氣波壓力按摩器等醫療設備擺放在病床旁……

  “醫養融合康復服務中心由硚口區民政局、衛健委與街道聯合打造。”羅浩説,執業範圍加注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到了區民政局的撥款。在武漢市,他們成了擁有“醫養融合”牌照的政府公益性醫療機構。

  柳冬梅放心地讓余延鑫住了下來。

  服務做加法——

  滿足多樣康養需求

  第二天,武漢市第一醫院康復科醫師熊鍵為余延鑫進行會診,每週查房一次。“剛入住時,老伴只能用鼻飼管飲食,熊醫生經常提醒我注意補液、觀察肺部情況,防止喝水嗆咳。”柳冬梅説。

  在熊鍵的指導下,康復服務中心技師為余延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康復方案。“上午是肌肉按摩,下午是針灸和運動訓練。”柳冬梅説,經過醫生和技師的精心照護,余延鑫的身體狀況明顯好轉。

  從康復服務中心出院後,柳冬梅與中心簽訂了“家庭床位”養老協議。羅雲和何鑫每週兩次到府隨訪,為余延鑫測量血壓,按摩鍛鍊四肢,指導用藥。

  “柳阿姨,余大爺現在已經可以坐起來了。我給他買了個手機支架,休息時可以看些視頻節目,放鬆心情。”一次隨訪時,羅雲發現,余延鑫雖然身體狀況日漸改善,脾氣卻變得暴躁,常因生活瑣事同妻子爭吵。

  “研究表明,高齡老人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羅浩説,以往對老人在醫療上的照護,更多著眼于身體層面。隨著年齡增長,老人社會交往活動減少、自理能力下降,加上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健康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為提升老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水準,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請了6名專業心理諮詢師,推出老年人心理諮詢簽約服務試點工作。

  從癱瘓到坐起,從易怒到開朗,余延鑫的治療過程,讓羅浩更加堅定社區醫養融合的前景。

  目前,六角亭街道已與武漢市第一醫院建立“社院合一”的醫養融合服務體系。重症大病老人,社區開闢急診綠色通道,由武漢市第一醫院收治;老人病情穩定後,六角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針對性治療,中心提供20張床位,方便老人長期康養;康復出院的老人,再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家庭床位+家庭醫生”居家養老服務。

  “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衛,康復回社區。醫療、康復與養老無縫對接。”六角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黎説。

  技術做加法——

  破解養老痛點難點

  告別柳阿姨,羅雲和何鑫來到榮東社區李保庭老人家中。李保庭全身癱瘓已十多年,1小時前,老人的妻子在微信小程式上預約了一份“家床查房”訂單。

  把智慧血壓計佩戴到老人手腕,打開隨身攜帶的電腦,幾十秒後,結果出來了。“看,數值一直很穩定。”羅雲指著螢幕上兩條平滑的曲線説。

  在電腦系統裏,老人們按照“行動自由度”被打上不同標簽。經過家庭醫生團隊評估,李保庭屬於完全或半失能失智老人,需要三級照料。“達到三級照料的老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他們免費安裝安全感應器,同時派發智慧手環等個人穿戴監測終端,照料力度比一、二級更大。”羅雲説。

  這套系統由湖北新夢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技術負責人喻曉琳介紹,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刪繁就簡、適老速效”成為系統優化的方向。

  “社區醫生告訴我們,老人如果突然發病,幾乎來不及反應,難以發出求援信號。”喻曉琳説,單純等待老人下達指令,無法解決養老痛點。

  一項數據引起了喻曉琳的關注:如果獨居老人的家門長達15分鐘還未關閉,很可能是因為出現了突發狀況。為此,他們研發出門磁報警系統。

  找出痛點,用技術破題,系統裏關於老人生活細節的暖心之舉越來越多。煙感、燃氣探測,水漬報警,紅外人體感應等居家安全監測智慧設備與系統實現數據交互,研發人員通過技術手段模擬各種使用場景,提高後臺判斷準確率。一經觸發,社區人員立即收到信號,到府干預。

  羅浩認為,這些變被動為主動的養老服務,讓傳統醫療模式隨之發生轉變。

  “過去,家庭醫生到府給老人量血壓,頻率與持續性較難保障。”羅浩説,居家遠端監測系統中設計了慢性病管理服務,依託各種可穿戴設備,老人的體徵數據實時上傳,自動生成週期性監測曲線,為醫護人員提供了精準、動態的個性化管理依據。

  截至目前,六角亭街道已提供約80張家庭床位。“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在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一批‘醫養融合康復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連續有效的醫療、護理、康復和養老一體化服務。”硚口區衛健局局長張晉説。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4日 15 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