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年輕人到村裏“讀研” 科技小院培養知農、惠農、興農人才

2022-09-13 08:36: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3名“95後”農學研究生進了村,一年後,村裏搭起了水肥一體化的新大棚;過去滯銷的白蘿蔔變成了經濟價值高的水果蘿蔔;村集體收入翻了3倍……這樣的變化發生在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也發生在全國300余個科技小院進駐的村莊裏。

  日前,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於支援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經研究生培養單位自願申請,省級教育部門、農業農村行政部門和科協聯合推薦,專家諮詢,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援建設。

  把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産一線

  2009年,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現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和同事們在河北曲周縣白寨鄉的一個農家小院裏,創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從這裡開始,許許多多的農業專家和農科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把論文寫在鄉間地頭。

  科技小院是一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於一體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單位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産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産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著力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這種培養模式,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的緊密結合,輻射帶動全國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生動詮釋了研究生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命題。”教育部研究生司負責人説。

  目前,全國已有30余所涉農高校陸續建立了300多個科技小院,覆蓋廣西、四川、雲南、內蒙古等29個省(區、市),涵蓋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業、林業、食品加工等9類産業中的135個農産品類型。

  “10多年的實踐中,科技小院逐漸成了一個政府、企業、農民、科技四位一體的平臺,不斷創新、不斷應用。”張福鎖介紹。

  10多年來,先後有800余名校內外導師和1500多名研究生參與到科技小院的建設和運作中,制定技術規程113套,創新單項技術284項,製作農民培訓材料276套,宣傳展板600余幅,田間觀摩輻射8萬餘人,累計線下培訓農民20余萬人。一大批科技小院發展勢頭良好,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了有益經驗。

  理論實踐相結合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科技小院建設有哪些優勢?與傳統高校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相比,科技小院擁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教育部研究生司負責人介紹,一方面,科技小院解決了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難以深入一線的問題。傳統高校農業科技服務一般多以教師為主體,如採用科研教學水準較高的專家組作為主要服務力量。而科技小院則是以學生(主要是專業碩士研究生)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核心力量。學生駐村後發現問題,再由教師指導,通過整合校內外多方科研資源,最終形成可落地的技術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創新了農業人才的培養方式。當前,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非農領域就業率高成為我國農業類高校發展的痛點。為此,科技小院以學生為主體,將研究生培養從學校轉向農村,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的科技小院的3名主要成員表示,與在象牙塔的學生們相比,他們度過了兩年完全不一樣的青春時光——駐村生活在改變、重塑著這群年輕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科技小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基礎與技術能力融會貫通,實現涉農高校將科研、服務、就業等相結合的培養目標。

  此外,科技小院還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做出示範。“越來越多的涉農高校強化實踐導向、應用導向的人才培養,鼓勵學生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讓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有著借鑒推廣科技小院模式的積極性。”教育部研究生司負責人説。

  多部門加大對科技小院的支援力度

  教育部研究生司負責人介紹,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將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小院支援力度,更好地發揮科技小院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示範作用。

  首先,擴大支援範圍。按照服務需求、改革示範、品質為先、公平公正原則,將支援範圍由原先的300多個擴展到780個,實現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全覆蓋。對地處國家重點幫扶縣、聚焦縣域特色農産品的科技小院特別予以傾斜支援,涉及34個全國重點幫扶縣。

  其次,強化協同培養。鞏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協同合作的政産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組織協調和條件建設,推動涉農研究生教育與生産實踐緊密結合、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與農業農村發展緊密結合,引導廣大涉農研究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再次,加強條件保障。通過增量傾斜和存量調整,優先滿足科技小院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招生計劃需求,在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給予相應支援,將科技小院納入當地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和農民培訓體系,支援科技小院面向“三農”做好科技服務和科普培訓宣傳。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