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提出“東方健康膳食模式”
“《2018全球營養報告》顯示,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已造成嚴重的健康負擔,全球有1/5的死亡與飲食有關。”4月26日,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簡稱《指南》)發佈會上,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膳食指南修訂專家委員會主任楊月欣表示,為適應中國居民營養健康的需要,減少營養不良和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指南》在2016版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
“與2016版相比,此次《指南》將原來的6條‘核心推薦’改為8條‘膳食準則’。”楊月欣介紹,8條準則為: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規律進餐,足量飲水;會烹會選,會看標簽;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據介紹,《指南》由2歲以上大眾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編寫説明三部分組成,包含2歲以上大眾膳食指南以及9個特定人群指南。其中,9個特定人群指南分別是備孕和孕期婦女、哺乳期婦女、0~6月齡嬰兒、7~24月齡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一般老年人、高齡老年人、素食人群。
針對高齡老年人的膳食指南是此次新增內容。楊月欣表示,高齡老年人身體各系統功能顯著衰退,營養不良發生率高,慢性病發病率高,對其膳食營養管理不同於剛步入老齡的人群,需要更加專業、精細和個性化的指導。
當下,三餐不規律現象比較普遍。據楊月欣介紹,近20年來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每日三餐規律的人群比例有所下降,農村居民不吃早餐比例顯著增加,零食消費率呈大幅增加趨勢。以上進餐不規律的行為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另外,居民在外就餐比例明顯增加,經常在外就餐易導致能量、油、鹽等攝入超標,增加超重肥胖發生風險。
“如在外就餐或選擇外賣食品,應按需購買,注意適宜分量和葷素搭配,主動提出健康訴求。”楊月欣建議。
除食物外,水也是膳食重要組成部分,但容易被忽略。“我國飲水量不足的現象較普遍,2/3的居民飲水不足。飲水過少會降低認知能力和體能、增加泌尿系統疾病患病風險。但含糖飲料消費量呈上升趨勢,過多攝入會增加齲齒、超重肥胖、Ⅱ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發生風險。”楊月欣指出,這就提示應該格外注意“規律進餐,足量飲水”。
足量是多少?“在溫和氣候條件下,低身體活動水準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楊月欣指出,飲料不能代替白水,應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
據了解,我國一直沒有屬於國人自己的膳食模式。此次修訂,專家們結合我國近期營養調查和疾病監測,發現東南沿海一帶(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廣東)膳食模式,具有蔬菜水果豐富,常吃魚蝦等水産品、大豆製品和奶類,烹調清淡少鹽等優點,且該地區居民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較低、預期壽命較高。因此《指南》首次提出,以東南沿海一帶膳食模式代表我國“東方健康膳食模式”,希望發揮健康示範作用,有更好的指導性。
據介紹,為方便百姓應用,此次修訂還完善了中國居民膳食寶塔(2022)、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餐盤(2022)和兒童平衡膳食算盤(2022)等可視化圖形,並拍攝了定量食譜圖案、宣傳海報以及其他可以呈現的形式,以方便大眾學習和實踐合理膳食,促進“合理膳食行動”落實。記者梳理髮現,《指南》對“多吃”“少吃”“適量”“控制”“限制”等有了定性描述,對“高鹽”“高油”“高糖”“含有”“富含”“低鹽”“低油”“瘦肉”等進行了定量描述,大眾可以更方便、直觀地理解這些詞。
膳食指南是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基礎性文件,是國家推動食物合理消費、提升國民科學素質、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措施。據了解,自1989年首次發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來,我國已先後於1997年、2007年、2016年進行了三次修訂併發布,在不同時期為指導居民通過平衡膳食改變營養健康狀況、預防慢性病、增強健康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田雅婷 崔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