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洋大白”助力上海抗疫:疫情之下沒有“老外”“老內”之分

2022-04-14 16:1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抗擊新冠肺炎)“洋大白”助力上海抗疫:疫情之下沒有“老外”“老內”之分

  中新社上海4月13日電 題:“洋大白”助力上海抗疫:疫情之下沒有“老外”“老內”之分

  中新社記者 李純

  “我很愛上海的,我的心一大部分現在是在上海的。”在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的一棟居民樓前,中新社記者見到了一身“大白”的白克莉(Cristiana Barbatelli)。來自義大利米蘭的她已經在上海生活了40年,講起中文也帶有一點滬上口音。

  20世紀80年代,白克莉來到上海,從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銀行工作。後來她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為來上海投資的義大利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談及對中國的印象,白克莉直言“愛中國”。“我覺得中國人對人、人和人的關係特別的好,大家對我很歡迎,我也是特別喜歡跟大家打交道。”

  上海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白克莉來到社區報名參加居民志願者服務。“我知道我是‘老外’,但是因為我在義大利也是做志願者的,如果(居民需要)有什麼比較重要的事情,我想幫幫別人,這個是應該的。”

  3月31日,白克莉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志願者培訓,內容包括如何穿脫防護服、怎樣與居民溝通、介紹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等等。4月1日,志願者們正式上崗,這也是社區正式封控的第一天。

  據社區居委會介紹,每名志願者都有自己的崗位,例如在樓組內或是居委會辦公場所;分工也有不同,包括協助進行核酸檢測、分發抗原檢測試劑、幫助老人配送物資、清運住戶生活垃圾等等。志願者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白克莉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工作通常都是“力氣活”。“因為這幾天大家都在家裏不能出戶,這樣的話有一些人,比如上年紀的人,他們收到什麼吃的東西,我就給他們送上去。”

  此外,每天都有專人在固定時間統一回收各樓棟的生活垃圾,白克莉要在此之前將全樓住戶的垃圾袋提到樓洞口。見到中新社記者前,她正在做這項工作。“這些都是很簡單的東西,但又是很重要的東西,為了大家的生活能好一點。”

  據介紹,這一社區42%的居民都是老年人。有時候,白克莉還會幫助上年紀的住戶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但她坦言,這些新的科技産物,“我這個年齡的人不是那麼熟悉”。“我在家裏可能很早就起來學,學好了就可以給別人解釋怎麼用。”

  從義大利語到中文,從普通話到上海話,語種方言的差異或許會産生溝通不暢。但白克莉認為,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為“友誼超過語言”。居民與志願者彼此都是誠心誠意,“人和人的關係勝過什麼語言,只要有心”。

  就在採訪的前一日,社區安排早上8點開始進行居民核酸檢測。擔心鄰居們不知道安排或是沒有起床,白克莉會先放一些音樂,然後再去樓裏喊大家下來。“有一些人有點怕的,有一些人可能還不知道(要做檢測),要和他們多説説話。”

  也正因此,居民們一下子都認識了白克莉。很多之前不熟識的鄰居也與她成為了朋友,表示疫情結束後要來拜訪她。“這個是最簡單、最好的、最美的感覺。”白克莉説。

  至於每天的志願者工作時長,她説大約是一兩個小時。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卻説不止於此,也有一些臨時性的工作需要志願者們時刻做好準備。例如,社區封控後的第一批生活物資是在晚上9點多抵達,包括一些蔬菜。志願者們第一時間到達各自崗位,一家家到府“送貨”,結束工作時已是晚上11點。

  “我非常感謝我們的志願者,尤其她是我們的國際友人,在這樣的一種非常時期都在為我們服務,我非常地感謝。”就在記者採訪當天,社區居民鄭老先生接到了白克莉送去的一箱生活物資。他表示,很感謝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為他們解難紓困,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很令人感動。

  此前,上海市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全域靜止狀態,目前全市劃分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實行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白克莉認為,這樣的防疫管理舉措,並不像外界一些觀點所説是“沒有自由”。“因為有疫情,我們是應該這樣做的。”

  而對於網路上流傳的“外國人不是外人”這句話,她也表示,疫情之下,沒有什麼“老外”還是“老內”之分。“我會善用這段抗擊疫情的經歷,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每一天我們都應該做得最好,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困難中。”(完)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