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袁隆平銅像長沙揭幕 面向實驗田永遠守望

2022-04-02 13:3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長沙4月2日電 (記者 唐小晴)4月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的銅像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內稻聖廣場揭幕。

  該銅像雕刻于1992年,30年來一直放置在湖南省農科院的辦公樓裏。銅像展現袁隆平院士中年時的形象,現在安放的位置正好面向他的實驗田。銅像底座上鐫刻著袁隆平的手跡“願天下人有飽飯吃”幾個大字。

  袁隆平院士的秘書楊耀松告訴記者,銅像選擇在清明前夕揭幕,是為讓民眾緬懷袁隆平院士創立雜交之水稻之豐功偉績,弘揚先生的科學精神。

  袁隆平院士夫人鄧則與後輩來到現場。銅像揭幕後,在家人攙扶下的鄧則,以及袁隆平院士生前同事、學生等,向銅像獻花,並繞銅像一週。“我們永遠銘記袁隆平先生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和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宏願,為國家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為國家糧食安全及弘揚袁隆平先生科學精神賡續前行、不懈奮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余應弘説。

  得知袁隆平銅像揭幕,湖南省農科院保衛處工作人員劉志吉一早就來到現場等候並獻花。“在清明節感恩袁院士為全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作出的偉大貢獻,很有意義。”劉志吉説。

  在湖南農業大學附近開花店的楊女士免費拿出500支菊花供民眾緬懷袁隆平院士。“袁老進入了一個夢鄉,那裏的稻穗比高粱還高。清明節,我們用獻花寄託對袁老的哀思和想念。”楊女士説。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産的科學家,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去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同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

  各界對他的追思和緬懷從未停步。4月1日,在袁隆平院士故去後的首個清明節前夕,其家人、生前同事、學生等在長沙縣唐人萬壽園舉辦了一場清明寄思會。來賓手持金黃稻穗,在功勳廣場撒播種子,並投遞寄思信件等,寄託對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唐人萬壽園陵墓工作人員范政告訴記者,平日前來祭拜袁老的人不斷,有很多水稻科研者經常來彙報工作進展。“目前開始陸續有民眾自發前來祭掃,獻花致意,鞠躬緬懷。袁老墓前堆放著鮮花、水果。我們還在墓邊新立了一個郵筒,前來祭掃的人可以投入信件、明信片等,寄託對他的哀思。”范政説,陵園會妥善整理保存信件,後期怎麼處理要和袁老家人商量。

  袁老牽掛的雜交水稻事業也仍在向前。“袁院士生前關心的三大主要研究任務是:超高産水稻、第三代雜交水稻和耐鹽鹼水稻。袁老去世後,這三塊都在穩步推進。目前,雜交水稻已實現雙季週年畝産3000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新近品種‘參優一號’雙季晚稻産量也很高。”楊耀松説,耐鹽鹼雜交稻示範也取得階段性進展。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已與全國18家耐鹽鹼水稻科研單位成立了“耐鹽鹼水稻國家區域試驗聯合體”,已累計審定耐鹽鹼水稻品種8個,示範畝産最高可達580.06公斤。3月31日,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湖南掛牌儀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

  到2030年,中國將推廣種植近1億畝耐鹽鹼水稻,新增300億公斤糧食産能。(完)

[責任編輯:孫海倫]